PS:有童鞋在書評區說葡萄酒西漢時期就有了,小雲查了些資料,證明葡萄酒的確是起源於西漢、在唐代也十分盛行,但在北宋卻漸漸沒落,且女主的釀造方法和古代常見的釀造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也許葡萄酒在北宋不是獨一無二(這點是小雲疏忽了),但女主用的是現代的釀造方法,釀造出來的酒自然是有差別的,希望這樣能把這個情節解釋清楚。
(一)從元好問的《蒲萄酒賦》及序可知:經過晚唐及五代時期的戰亂,到了宋朝,真正的葡萄酒釀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傳。除了從西域運來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釀的葡萄酒,大體上都是按《北山酒經》上的葡萄與米混合後加曲的“蒲萄酒法”釀製的,且味道也不好。
(二)東漢時,葡萄酒仍非常珍貴,據《太平禦覽》卷972引《續漢書》雲: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鬥遺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足以證明當時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比黃酒釀造要簡化,但是由於葡萄原料的生產有季節性,終究不如穀物原料那麼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並未大麵積推廣。在曆史上,內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繼繼續續維持下來的。唐朝和元朝從外地將葡萄釀酒方法引入內地。而以元朝時的規模最大。其生產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帶,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帶也有過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曆史。而漢民族對葡萄酒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不得要領的。
漢代雖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產技術,但卻未使之傳播開來。漢代之後,中原地區大概就不再種植葡萄。一些邊遠地區時常以貢酒的方式向後來的曆代皇室進貢葡萄酒。唐代時,中原地區對葡萄酒已是一無所知了。唐太宗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卷970記載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裏,當時其歸屬一直不定。唐朝時,葡萄酒在內地有較大的影響力,從高昌學來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釀法在唐代可能延續了較長的曆史時期,以致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屢出現。如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
(三)中國古代的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和加曲法。後一種,有畫蛇添足之嫌,說明了中國酒曲法釀酒的影響根深蒂固
由於我國人民長期以來用曲釀酒,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釀酒時必須加入酒曲,再加上技術傳播上的障礙,有些地區還不懂葡萄自然發酵釀酒的原理。於是在一些記載葡萄酒釀造技術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畫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釀酒專著《北山酒經》中所收錄的葡萄酒法,卻深深帶上了黃酒釀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氣上,用杏仁五兩(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過,幹,去皮,子),與杏仁同於砂盆內一處,用熟漿三鬥,逐旋研盡為度,以生絹濾過,其三半熟漿潑,飯軟,蓋良久,出飯攤於案上,依常法候溫,入曲搜拌。該法中葡萄經過洗淨,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隻是作為一種配料。因此不能稱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並米同釀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區仍在采用。如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寫到: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嚐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並米飲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