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兒和巧娘去了那大酒樓後才發現,原來提了下酒菜到酒樓來兜售的人有不少,但買下酒菜的客人也有挺多的!妙兒細細的打探過後,才知道汴京城大部分規模小的酒樓、酒肆的經營方式,和現代的飯店截然不同!也正是這不同之處,才讓穿梭在各大酒樓賣下酒菜的經紀人、每日都能賺上不少銀錢……
原來汴京城這些腳店、酒樓和酒肆因規模小,所以不但店內不設廚房、不賣下酒菜,甚至大部分店自個兒都還不能釀酒賣。
這些小的腳店、酒肆和酒樓裏頭賣的酒,大多是從各大正店裏買的,買回來後再放到自個兒的店裏賣。妙兒還打探到在汴京,除了指定的正店外、別的酒樓都沒有賣酒的權利,且規定範圍內的酒樓、酒肆都必須到指定的正店買酒,這一點在北宋被稱作“買撲”。
簡單來說就是某一片區的正店買撲了這一片區的所有酒稅,而在這一片區內的腳店、酒肆和酒樓,無論大小都必須到正店“進貨”,這樣一來正店的利潤可就大了……同時從側麵說明,想開正店不但得有錢、還得有關係才行。
讓妙兒喜出望外的是,這些小的腳店、酒肆和酒樓不但得從正店進酒來賣,就連下酒菜他們也不自個兒做,都是靠這些提著籃子的人主動上門供應給客官,自個兒則徹徹底底的當起甩手掌櫃。而這些提著籃子、上大小酒樓裏兜售下酒菜的人,在北宋被稱作“經紀人”。
說白了這些腳店、酒肆等於隻提供一個場所,供客人吃酒和供經紀人兜售下酒的各種吃食。妙兒還從小二那兒打探到一點———據說哪家酒樓的掌櫃的隻要把消息放出去,說自家酒樓缺茶博士、經紀人等,就會有無數的酒保、茶博士、經紀人聞訊上門來洽談生意,主動要求到掌櫃的的酒樓裏兜售他們自製的下酒吃食……
而這些妙兒剛剛才打探到的消息,張三郎顯然早就已經摸得一清二楚了,否則他也不會提議讓妙兒和巧娘到酒樓兜售小菜,更不會提出讓妙兒和巧娘學著去當“經紀人”。
既然這經紀人大小酒樓隨處可見,那妙兒和巧娘自是有樣學樣,拎著籃子就選了間酒樓進去兜售剛剛炸出鍋的油條,沒想到妙兒她們一見有桌客人開口要下酒菜、才剛剛想要上前兜售,就被酒樓的掌櫃的出麵攔下了。
那掌櫃的攔下妙兒她們後也不說話,隻伸出拇指和食指不斷的衝她們摩搓著,性子較為著急的巧娘一時不懂掌櫃的意思,當下便不滿的大聲嚷嚷道:“掌櫃的,你攔著我們做什麼?難不成別人可以到你這酒樓裏兜售下酒菜,我們就不能?”
掌櫃的見巧娘一副外行的模樣,當下便沒好氣的說道:“他們早早的就交了銀錢給我了,自然可以在我這酒樓裏兜售下酒菜,而你們一文錢都沒交給我、我自然要請你們出去了!”
妙兒想起前世那些在小飯店裏兜售酒水的商家,似乎得給飯館一些入駐費才能讓自己的商品擺放在飯館裏賣,於是妙兒馬上拉住衝動的巧娘,故作老成的問道:“掌櫃的,我們在你這酒樓裏兜售下酒菜,得交給你多少銀錢?”
那掌櫃的的酒樓裏顯然不缺經紀人,隻見他一臉傲慢的答道:“無論你在我的酒樓裏有沒有賣出下酒菜、賣多或是賣少,每人每天必須交給我十文錢,否則就不能在我的酒樓裏兜售下酒菜,這是我這兒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