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王氏還是頭一次對人撒謊,因此不但緊張得手心全是汗、說話也說得結結巴巴的,並隻看了崔氏一眼就不安的垂下頭,不敢和崔氏對視、生怕被崔氏看出破綻來,一雙手更是下意識的絞著衣角。
幸好崔氏知道王氏不但性子內向靦腆、且一直都是個臉皮兒很薄的人,因此王氏的異樣崔氏看在眼裏,反倒以為她是因想通了、願意改嫁而害羞,並未往別處多想……
隻見那崔氏一點都沒懷疑王氏的話,當下就眉開眼笑的拉了王氏的手、好言好語的安撫她:“二弟妹你自個兒能想通、那就再好不過了!這改嫁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你不必難為情、更不用覺得害羞!你看看我,我不也前後嫁了兩回?嫁到王家後日子不照樣過得好好的?”
王氏見崔氏沒有對她起疑、悄悄的在心裏鬆了一口氣,並順著崔氏的話往下說道:“大嫂這麼一開導,我心裏才好受了一些,對往後的日子也總算是提起了勁來,也會拋開過往的不幸、好好的和新官人過日子!”
崔氏見狀一臉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後笑眯眯的攜了王氏的手、打趣道:“你可是馬上就要當新嫁娘了,可別再掉眼淚了,趕緊回屋收拾、收拾等新郎官來接你出門!你也不必擔心妝奩一事,我和你大哥早就替你把妝奩給備好了,一會兒你直接帶著妝奩跟新郎官走便是!”
王氏聞言先是輕輕的點了點頭,隨後一臉羞澀的對崔氏提了個要求:“大嫂,想當年你我能夠在你前夫墳前相遇、繼而進了一家門當了妯娌,也算是緣分不淺,不知大嫂能不能念著當年的情分,幫我個小忙?”
這崔氏向來愛裝好人、加之王氏的確是有恩與她,於是她當下就爽快的應道:“二弟妹有什麼事需要我幫手盡管開口,你我好歹相似一場、能幫的我一定幫!”
王氏見按照妙兒的囑咐把舊事一提、崔氏果然一口應下了她的相求,心裏先是一喜、隨後不敢有絲毫耽擱,急忙忙的把早就藏在心裏的話說了出來:“大嫂,我今兒既要再嫁他人,怎好穿著一身白衣、戴著頂孝髻出門?”
“你也知道這些年來我一直吃齋念佛、為阿宗守寡,因此先前我把整個屋子都翻了個底朝天、一時也沒能尋出頂黑髻來,於是我便想請大嫂替我尋一頂黑髻換上!這換了孝髻、穿了大紅嫁衣才能有個新嫁娘的樣子,也省得把這身晦氣帶到新夫家去……”
原來在北宋,凡是已婚婦女,都必須用一種用銀絲、金絲或馬尾、篾絲、頭發等編結成的網帽,把頭發包罩起來,此舉也被宋人稱之為戴“髻”。
這“髻”也被時人稱為“鬏髻”,網帽外麵通常覆以黑紗,形似圓錐,罩住頭頂的發髻。罩住後婦人一般會在髻上插戴成套的、各種樣式的首飾,那一整套首飾被統稱為“頭麵”。
一套標準的鬏髻頭麵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鈿兒、戴在頂部的挑心、戴在後部的滿冠、分心左右的草蟲簪、兩側的金花頭銀腳簪、戴在鬢邊的掩鬢等。
這些簪子插在鬏髻上,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又有裝飾點綴的作用。後來的鬏髻也發展出類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人把鬏髻稱作“冠兒”……
也就是說,這“鬏髻”說白了就是專供婦人使用、一種類似假發的頭飾。有的鬏髻更是直接用鐵絲編成一個圓框架,在上麵編上假發,形成一個高大的假髻,這樣的假髻中間一般都會留空,婦人使用時把它罩在頭頂的發髻(此發髻是用真發挽的發髻、和假發髻不同)上,再用簪子固定住就行了。
而王氏口中的“孝髻”,則是專門給守孝的婦人戴的。
所謂“孝髻”,即是白色的鬏髻,上麵可以插戴素銀頭麵,除了顏色必須是素白外、其餘地方和尋常的鬏髻沒什麼區別。
這王氏按照閩地風俗,打從張宗出事先走一步後,她便一直頭戴孝髻、身穿白衣的替他守孝。幾年如一日、一身素白打扮從未換過,以此來表達她對張宗的思念。
--------------------------------------------------------------------------------------
在快開新卷時卡文了,加上家裏有些私事纏身,所以斷更了,抱歉,小雲會盡快調整過來,絕對會完本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