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教育史一科,現製是自高中師範科以迄師範大學暨大學的教育係,均為必修的學程。又況一般的教師乃至辦學人員,為洞達整個教育發展之淵源計,及鑒往策來計,有不能不假手於史的研究之一途。是則此種書籍,不惟占學科中之要位,抑亦為教育者所以開擴眼界增廣學養上須臾不可離者也。惜坊間梓行之本,多出於佶屈聱牙之譯,或為頭緒紛紜意見百出之編,使學者始而茫然,已而欠伸,未經卒業即已中輟。蓋非史實之羌無價值,良由譯者編者缺乏淹貫之才,未能領學者批卻導窾,使其有遊刃之餘地也。
餘曆在國內諸大學,兼任西洋教育史與中國教育史兩方之教授有年,每於學期開講之始,無論中國史或西洋史,均先定係統,有根有幹有條,然後著葉,期使上下數千年,如貫珠。雖自愧輇材,而於治史一道,竊信以為有執簡禦繁者在也。居恒歎今之所謂“典型的”(typical)教師,治學不以其全而以其偏,將每時間之講料割裂太碎,臨上課而始獺祭,雖舉出參考書累累,無乃令學者益覺晦澀不通歟?此種學風並此種教法,旦暮間必須變革。今吾編此一部《通史》,匪特為學人說法,抑亦為教者說法矣。
夫一部教育史,正如一道河流,雖其間偶有激湍,有回瀾,而一瀉千裏之勢,決不能以“抽刀斷水”之法治之也明矣。故本書之編,純用“夾敘夾議”體,上始希臘,下訖蘇俄,分每期每國乃至每派每係的教育詳細論列,中於新進的美國教育,尤三致意焉。每期的教育,均以總論起,而以總評終,使讀者了然於每一期教育的最大趨勢何在,派生何種特征,於當時之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有何關聯,與前期及後期之教育有何種呼應與伏脈。因此,讀者在一覽之下,便入於相當理解之途,執此種要領以羅貫諸種事實與諸種思想,正如網之在綱,不甚費把持記憶之力。此可認為本書之一大特色。
猶不隻此。曆史之任務,一麵固在羅陳實在性,他麵尤貴究明價值性。假令徒偏於前者而忽於後者,則雖史實之敘述井然,終亦成為一種“目錄學”“姓名學”乃至“家譜學”而已。古來的教育事實與思想之中,吾人實不能不分出“遺蛻”與“精意”兩者審辨價值。今使聚古來恒河沙之教育事實與思想,而以現代性實用性兩種價值標準照燭之,斯可辨認何者為不適於當代之需而成遺蛻,何者為仍有留存斟酌之必要的精意(或公例)。所以本書之編,對於價值稀薄之事實與思想內容,往往故意敘述從簡,若認為精采所在處,則又不惜鉤玄索隱,以補曆來的教育史書之所未逮。以故書中之若幹部分,大可兼充“教育哲學”、“教育思潮”、“比較教育”等學程之參考資料。此可認為本書之又一特色。
其餘種種特別之著眼處,讀者諒能看到,無需編者喋喋。本書之成,資料采自英文日文兩種參考書籍頗多,略難殫數。如E.P.Cubberley之History of Education及P. Monroe之Source Book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與F.P.Graves之A History of Education,乃至E.H.Riesner及Historic Found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及Nationalism and Education Since1789等書中,均有多少采擷。若乃日人渡邊氏之《西洋教育史講義》與大瀨氏之《歐洲教育史》正續兩卷,則供本書之組織與體裁上的一種參考。至於材料上之力求適切,字句上之力求平易,線索之力求明了,全部綱領之力求一貫等,則悉出編者之私裁。惟是全書字數既多,範圍又廣,其中掛漏與舛謬之處,知所難免,切盼海內教育同誌,勿吝他山攻錯之勞!
雷通群,於廣州國立中山大學,二三、三、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