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中和元年春三月,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起兵討賊。
拓跋思恭本黨項羌,始祖赤辭,初臣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待之厚,與結婚姻。太宗時,諸羌歸順,拓跋氏不至。貞觀八年,行軍大總管李靖奉詔擊吐穀渾,赤辭屯狼道峽抗王師。廓州刺史久且洛生遣使諭以禍福,辭曰:“渾主以腹心待我,不知其他,若速去,無汙吾刀。”洛生怒,引輕騎破之肅遠山,斬首數百級,擄雜畜六千。太宗因其敗,令岷州都督李道彥招之。赤辭從子思頭潛納款,其下拓跋細豆亦以所部請降。赤辭知宗族攜沮,稍欲自歸。岷州大都督劉師立複誘之,乃與思頭俱內屬。分其地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鬆州為都督府,擢赤辭西戎州都督,賜姓李,遂職貢不絕。開元中,吐蕃浸盛,拓跋畏逼,請內徙。元宗詔慶州置靜邊等州處之,以赤辭孫守寂為右監門都督,封西平公。天寶之亂,守寂有戰功,擢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廣德二年,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叛,誘黨項、渾、奴刺入寇。朔方節度郭子儀以黨項、吐穀渾部落散處鹽、慶諸州,恐其滋亂,表徙靜邊州及夏州、樂容等六府黨項於銀州之北、夏州之東。複徙寧朔州吐穀渾駐夏西,以離沮之。於是召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刺史入朝,代宗厚賚之,使還綏其部。自後乞梅居慶州,號東山部;朝光居銀夏,號平夏部。貞元中,有夏州刺史拓跋乾暉、銀州刺史拓跋乾曜、拓跋澄等,俱官其地。思恭,乾暉裔孫也。據有宥州,稱刺史。時冤句盜黃巢,由潼關陷長安。僖宗幸蜀,關中大亂。思恭糾合夷夏兵數萬,約渭北延節度李孝昌會於州,誓牲討賊,克日入援。
按:禮莫重於君臣,事莫大於征討。有唐中葉,太阿廢銳,藩鎮連兵。龐勳、裘甫之徒,乘機肆亂,殫財動眾,禍難始平。迨乾符以後,賊陷兩京,宰衡稱疾,乘輿播遷。一時行間,將帥非畏賊托風濤之阻,即縱寇留富貴之資。雖有義成入援,鳳翔傳檄而有倡寡和,寇患益深。思恭,黨項小羌,位卑力弱,獨能會合鄰道,舉義勤王,較之代北朱耶、雲州赫連,奉詔興師者不加一等乎?書“起兵”,著其能為西州之倡。書“討賊”,嘉其克盡人臣之誼也。
夏四月,權知夏、綏、銀節度事。
長安陷,夏綏銀節度諸葛爽屯軍櫟陽,巢將朱溫誘之,爽降賊。僖宗遂以思恭為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留後。胡三省曰:“此拓跋氏強盛,遂為跨據西夏張本。
進兵武功。
思恭兵進武功,與鳳翔鄭畋、義存王處存、涇原程宗楚、河中王重榮四節度盟,圖複長安。
戰於王橋,不利。
諸軍進薄長安,黃巢東走,市民爭出迎。程宗楚恐諸將分功,獨夜入城肆掠。賊訁知官軍不整,且諸鎮不相繼,引兵還襲之,宗楚死。巢複入長安。詰旦思恭與李孝昌來援,與賊遇於王橋,戰不利,死傷甚眾。
秋七月,進軍東渭橋。
思恭聞忠武節度周岌、昭義節度高潯連複鄧、華諸州,複與李孝昌引軍進屯東渭橋,守水北壘以逼長安。賊遣偽中書令尚讓、東麵行營都虞侯朱溫帥二萬騎拒之。
按:上書”不利“,茲書”進軍“,嘉思恭誌在滅賊,不因敗而稍挫也。
八月,授夏綏銀節度使。九月,與賊將尚讓、朱溫戰,弟思忠死之。
朱溫、尚讓率眾涉渭,思恭遣弟思忠迎擊,戰於東渭橋。橋表有鐵鶴,思忠射之沒羽,賊駭走。思忠逐北深入,歿於陣。僖宗贈宥州刺史,立祠渭陽。
按:書”死之“,予節也。思忠為繼遷遠租,史不具官,諒非顯秩。然當賊勢鴟張,千裏勤王,一死報國,非忠勇性成者不能。宜其廟食一方,祚傳二百餘年之久也。
冬十一月,戰於富平不勝,奔夏州。
諸鎮勤王,皆以師老遷延勿進。賊將知右軍事孟楷襲思恭軍於富平,思恭力不支,領殘眾奔歸本道。
按:《春秋》私逃書”奔“。奔者,匹夫之行。思恭兵敗,不奉王命,擅回本道,書以貶之。
十二月,夏州賜號定難軍。
思恭既回夏州,繕甲訓兵,表請討賊。僖宗嘉之,賜其軍號定難,促兵入衛。
中和二年春正月,定難軍節度使拓跋思恭授京城南麵都統,夏四月進軍屯渭橋。
宰相王鐸見諸道無心討賊,發憤請行。僖宗命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都統,令夏、綏、、延諸軍會之,授思恭京城南麵收複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思恭複出兵屯渭橋,受鐸節製。
按:上書不名,此複名,重歲首也。後仿此。
秋八月,授京城四麵都統。
思恭以銳士八千頻與賊戰。僖宗進為京城四麵收複都統、權知京兆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