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孫子兵法》,又稱《兵策》、《吳孫子》、《孫子十三篇》。全書十三篇,從十三個方麵詳細講述了行軍打仗的要訣與智謀,共五千九百餘字,為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子所著,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軍事著作。

孫子,名武,字長卿,生於春秋時代的齊國。孫子原是陳國陳完(後改稱田完)的後裔,名將田書和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孫子得以從小誦讀《司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優秀軍事文化典籍,為其學習和繼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軍事思想奠定了基礎。

後來,孫子來到吳國,在伍子胥的極力推.薦下,受到吳王闔閭的召見。孫子向吳王獻上自己苦心鑽研蔚為大觀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吳王的賞識。之後,孫子輔佐吳王破強楚、伐齊晉,為吳國春秋霸主地位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然而,就在吳國強大之時,孫子卻急流勇退,悄然隱去,不知所終,惟留下《孫子兵法》傳誦人間。

《孫子兵法》既自成體係、獨放異彩,又與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輝。政治上,《孫子兵法》繼承了先王們治國禦眾的統禦策略;思想方法上,《孫子兵法》與道家、儒家有許多相通或相似之處;軍事上,《孫子兵法》基本承襲了薑尚、管仲等人的用兵製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陰陽和神速、戒備,等等。正是因為孫子集中了中國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孫子兵法》留傳後世,千古不衰。

《孫子兵法》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裏的一顆珍寶,不但被我國人民所推崇,也越來越被世界所公認。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的唐代,《孫子兵法》就流傳到外國,陸續被翻譯成英、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孫子是中國的孫子,而《孫子兵法》則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財富。

本書將《孫子兵法》用白話全文譯出,重點突出一個實用的功能,其中既有權威原著,又有通俗譯評,同時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從軍事謀略、經商謀略、處世謀略三個方麵對原著進行重新解析、闡釋,兼具可讀性和典藏性,是一本適合各行各業人士借鑒學習的普及讀物。

書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