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1 / 1)

從前有座小山,山上有座破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每日裏坐禪念佛,晨鍾幕鼓。忽有一日,天降祥瑞,仙月飄飄,老和尚閉目微張,混濁的雙眼劃過一道欣喜的光芒,古井不波的佛心泛起一道道濤天漣漪。老和尚心中歡喜,以手加額,放聲大笑。“時也,命也。”起身飄然而去。

數日後,老和尚返回,懷抱一未滿月之男嬰。但見其眉清目秀、白白胖胖,好似一粉雕玉砌的瓷娃娃。說來也奇怪,連日來,這男嬰不哭不叫、不啼不笑,老和尚也不知從何處每日搞得新鮮奶水喂養之,更有怪事,老和尚日日為男嬰講史論經、談天說地,男嬰也好似能聽懂般時而搖頭,時而拍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不知不覺中十五年過去了……

且說今日正午時分,一少年行走於崎嶇山路中,但見青鬆曲直,翠柏陰森。行至山腰,山頂忽現異象,但見佛光普照,紅芒滿天,異香十裏不散。少年大驚,憶及恩師尚在廟中,奔上山去。待至廟口,隻見一金球離地騰空,徐徐向其飛來。少年不知金球為何物,但見其來勢洶洶,氣勢逼人,終是孩童膽量,驚的其三魂蕩蕩,七魄悠悠,倒在地上。那金球越來越近,少年微閃開眼看那金球,卻是一羅漢金芒覆體,仔細看去,依稀可見師傅之音容相貌。少年大奇,正待有所動作,那羅漢卻拔地而起,騰雲駕霧消失於天際。

卻說今日之異象為百姓所見,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更兼事發之地連續三日十裏飄香,聞之馨香甜鬱,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傷痛頑疾不治而愈。有人說及山上的老和尚坐化成佛,百姓大悟,跪拜於地,更是建立祠堂,四時享祭,倒也祈風得風,祈雨得雨,累累所求,有求必應。

再說那少年當日親見師傅飛升而去,所住廟宇也被當地百姓推翻重修,無依無靠,孤苦伶仃,至此收拾衣物,從此遊曆天下。數十年後,憑借遊學見聞,十五年坐禪練就之堅毅定力,明鏡如水,奮筆疾書,寫出悠悠浩浩、蕩氣回腸的四書:是為‘水滸’、是為‘三國’、是為‘西遊’、是為‘紅樓’。停筆之日,百年草木雨露新,萬裏車書江山舊,天雷震震,風雲變色,少年仰天長笑,當即得道飛升。

卻說滄海桑田,百年時光彈指過。某時某刻,四位有緣之人幸得一書,將時事加入其中,流傳於世,此即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

一座山,一座廟,一個老和尚,一個小和尚。

老和尚乃當代鴻儒,熟讀四書五經、窮究詩詞歌賦。小和尚乃一代魔王,掏蛋追鳥、打狗罵雞。

一日,老和尚向小和尚講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話說大宋徽宗天子在位,某年某月某日某更某點,天子駕坐文德殿,受百官朝賀。但見:祥雲迷鳳閣,瑞氣罩龍樓。隱隱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當有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卷簾退朝。”隻見班部叢中,太尉高逑、太師蔡京出班奏曰:“目今晁蓋等部領賊寇,公然直進府州,劫掠庫藏,殺害軍民,貪厭無足,所到之處,無人可敵。若不早為剿捕,日後必為大患。”

天子乃雲:“眾卿有何對策?”

旁有童貫出班奏曰:“臣有一計,不過…”童貫向徽宗近侍打著眼色。

徽宗近侍心領神會,在徽宗耳邊低語數句,徽宗微一點頭,殿頭官得令喝道:“退…朝…,童貫、高逑、蔡京、楊戩偏殿候旨。”

※※※※※

養合殿中金碧輝煌,龍燈鳳燭隨風搖曳,青衣女童擎扇侍從,正中七寶九龍床上,當今天子端坐其上。

天子開口說道:“今次剿滅梁山泊一幹亂黨,眾卿功不可滅。”

童貫、高逑、蔡京、楊戩四人跪拜於地:“全仗吾皇聖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天子略顯不滿:“今日不必行君臣之禮,我們君臣今夜把酒言歡。”

“臣遵旨。”

蔡京奏道:“宋江已於殿外侯旨,宋江此次功不可沒。”

“哦?叫進來。”天子興趣大增。

內侍領旨,將等候於殿外的宋江帶入殿前,宋江扣拜於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起來回話。”天子觀察著宋江,見其麵黑身矮,心下不喜,興致全無,但也不好發作,隻想快快讓其離開。

“卿此次功不可沒,不知要何賞賜?”

“微臣不敢,梁山賊寇尚有餘孽,微臣定當早日將其緝拿,以報聖恩。”宋江惶恐的跪在那裏,用官場話回應著聖聽。

“那就準卿所奏,望卿速速將其緝拿,卿先退下吧。”天子對宋江越看越不順眼,催促其速速退下。

宋江聞言一愣,灰溜溜的退了出去。童貫、高逑、蔡京、楊戩四人在那裏偷笑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