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偉大詩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合”者,應該也。寫詩為文,應當適應社會需要,反映現實生活。我們的“自育自學”實驗,已經在數十所學校、數百個班級、數千名教師、數萬名學生中開展。有關“自育自學”理論和實踐的文章,廣大實驗同仁在我的《教育文選》第一、二、三、四卷中雖然能夠找到,但總感到不大方便。於是,不少實驗校打算自行編輯一個“彙集”,以便實驗教師一冊在手、隨時翻閱、用於實踐。我考慮,與其校自分散編集,難免費時費力,不如集約出個專集,比較省時省事。因此,選編這本《教育從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的直接動因,是出於教學第一線的需要,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方興未艾的“自育自學”實驗。當然,即使不參與“自育自學”實驗的校長、老師、學生及其家長和其他有興趣的讀者,如能閱讀這本書,也將從中獲益、得到借鑒,當無疑問。
《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以下簡稱《出發》),收入文章38篇。這38篇文章大體分成四個部分:《揭示教育本質的理論》為第一部分,含頭四篇文章;《堅持從教育原點出發的實驗》為第二部分,含繼後的17篇;《點麵磨劍近三十年》為第三部分,含再後的14篇;《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為第四部分,含後麵的3篇。
表麵看,第三和第四部分與“自育自學”思想及其實驗的關係似乎不大,實際上,其內在聯係還是比較緊密的。閱讀第三和第四部分,不僅有助於讀者加深了解“自育自學”思想及其實驗的背景,而且有利於讀者特別是實驗的組織領導者直麵“自育自學”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反複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四十多年教育生涯告訴我,任何學校,不搞教改實驗則已,一旦在教改實驗和教育科研方麵起了步,一旦由點上往麵上做開去,一旦想在校內形成一定的氣候,就會不斷遭遇教育觀念上的種種阻力,就會引發各個層麵的諸多困惑。如何衝破種種阻力,化解諸多困惑?我們可以從這些相關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至少能夠找到一部分比較管用的答案。可以說,這些答案是我近三十年來主持點上教改實驗和力抓麵上教育科研心得體會的結晶;或者說是我這個“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心路曆程”,當不過分。
平心而論,我在《出發》選編過程中是肯於付出的,或者說做到了“三個盡力”。一是盡力整體“謀篇”。在“自育自學”思想的統領下,選哪些文章,不選哪些文章,頗費了一番心思。先用“加法”,就是將與“自育自學”的有關文章圈出來——初選了50篇左右;後用“減法”,就是將與“自育自學”關係稍遠一點的文章盡量“拉”下,將與“自育自學”關係更近一點的予以保留,從而使《出發》不致成為原有文章的機械疊加、簡單湊合,而是自成一體,盡可能增強其係統性。二是盡力字斟句酌。不因為所選文章曾是經過“熱寫”“冷藏”、反複修改的,就在文字上放他一馬,而是仍像初寫時一樣,逐篇咬文嚼字,反複推敲,從而盡可能提升《出發》的精確性。三是盡力深層開掘。不少文章尤其是直接論述“自育自學”理論和實踐的文章或某些章節,都做了進一步的思考,努力在較深的層次上做點開掘,從而使《出發》盡可能再添一點新意。
增強《出發》係統性、精確性的目的,就是希望讀者閱讀之後,能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此,自去年4月(將我的《文選》第四卷的稿子付梓之後)至今,10個月來,我差不多花費了幾乎所有可用的時間——甚至減少了必要書籍的閱讀,放棄了應寫文章的寫作。正所謂:夙興夜寐樂不疲,“自育自學”譜新篇。
今天恰逢大年三十(兔年除夕),聽聽周圍人家吃年飯時燃放的陣陣鞭炮聲,聞聞窗外“中心湖”邊株株梅花溢出的陣陣清香,想想《出發》出版將有益讀者並助推“自育自學”實驗而帶來的陣陣喜悅,我感到了莫大的精神慰藉——我們堅守“自育自學”這個教育本質,硬是堅守了近三十年;我們堅持從“自育自學”這個教育原點出發,硬是堅持了近三十年啊!
《出發》的部分文稿,有些是楊立新、張羽先生約請幾位老師依據我的《文選》“打”出來並“發”到我的郵箱的;有些是合肥老年大學的李萍和胡燕先生“打”“發”的,此中辛勞,我將銘記在心!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林祥先生,欣然答應將他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於合肥市廬陽區召開的“自育自學”實驗現場觀摩研討會上的講話作為《出發》之序;安徽教育出版社楊多文編審在《出發》的內容斟酌和文字修改上,花費了不少心血,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何炳章
2011年2月2日(兔年除夕)
於合肥天鵝湖畔之求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