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根老人走後,歐陽炎拿起剛才老人留下的那張地圖,以及一本名為《大陸概要》的小冊子,若有所思地看起來。
得到這兩樣東西後,歐陽炎開始進行一件一直想做的的事情——將蒼茫大陸地理、曆史、姓氏、名人等相關名詞進行字庫建立和與地球漢語的翻譯對照、發音標注。
雖然歐陽炎已經把這片大陸上通用的一些字詞對照地球漢語的發音和表意作了一些翻譯對照工作,但這點字詞在一門語言的海量詞彙中,隻占極小的一部分,這對歐陽炎的思考和語言表達形成很大的不便。
所謂入鄉隨俗,再用地球漢語來思考、書寫甚至口語交流,已經不大現實。現在所能做的是,找出地球漢語與這片大陸通用語之間的類似之處,再建立起兩種語言互相翻譯的邏輯關係。
為了更方便、容易地運用這種與地球漢語極為類似的大陸通用語,歐陽炎決定用一些技巧把這門語言翻譯成自己所熟悉的漢語,然後再試著把已有的思維習慣和語言邏輯套用到這種全新的語言上。
事實證明,由於兩種語言實在太相似了,歐陽炎這種思路是可行的。
歐陽炎想了一下,決定先從地名著手。先把一些比較常用的地理名詞翻譯過來,就可以初步建立起兩種語言之間的邏輯聯係,從這種聯係著手,也就可以繼續深入地進行更多詞彙的對照翻譯工作。
拿起黎根留下的那張地圖,歐陽炎拿起一支毛筆,在一個小本子上開始進行翻譯工作的第一步:常用地名翻譯。
雖然兩種語言之間的正式翻譯對照工作才剛開始,但一段時間下來,歐陽炎已經在與土著人的交流中已經有意無意地在這樣做了。
有之前的語言經驗做底子,歐陽炎很快就完成了大陸西北、東南一些地名的翻譯對照工作。
在忙完這部分工作後,隨著地名的增多,加上要開始全盤考慮大陸各地的地名發音及自己既有思維的習慣,翻譯工作開始漸漸慢了下來。
忙到大半夜,歐陽炎總算把分區名詞部分理了出來,至於更具體的各地地名,還隻翻譯完部分位置和發音與中國古代地名相似的地名。沒想到僅僅分區名詞和相似地名部分,就耗費了好幾個小時,看來,這個翻譯工作還真不好做啊。
看到差不多可以了,歐陽炎把自己的成果一一標注到黎根留下的那張大陸地圖上。
考慮到這片大陸的中部和南部與中國大陸的地形十分相似,結合大陸的文明發展程度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漢晉時代,歐陽炎按照自己對漢晉時期中國古代地名的記憶,把蒼茫大陸及周邊的群島、島嶼劃分成遼東、河北、中原、西北、巴蜀、荊北、荊南、淮南、江東、南越、南蠻、瓊崖、東夷、東瀛十四個地區,海域則劃分為鯨海、渤海、東海、南海四片。
雖然這些區域地名與中國古代的地區劃分十分相似,但發音卻存在許多的差別,江河名、姓氏名的翻譯情況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還好,蒼茫、漢、歐陽、炎等歐陽炎認為比較關鍵的幾個詞彙的發音,與地球漢語的發音倒是十分相似,不然的話,會讓他更加覺得別扭。
各個區域劃分標注出來後,歐陽炎開始標注一些與中國古代地名位置、發音都相似的地麵,這部分地名標注在地圖上後,可以對臨近地名的設置和標注起到一個參照的作用,這類似於參照係的坐標選擇。
忙到次日東方破曉,歐陽炎才算把郡縣以上的地名全都翻譯對照完成,並標注到地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