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安味道(1 / 2)

(代序)

十三朝的古都啊!中國的城市,少有可以與西安相提並論的,經曆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它的味道是厚重的,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那一圍城牆給我的印象,總是一種頑固的姿態。這種姿態牽引出西安的小吃、西安的文化,是我所不能離不能棄的。

這是西安的風味了,繞不過去那一圍城牆。城是名副其實的“城”,一池城牆保存得十分完好,規整地圈出一圍“城”來,四邊城門人來車往,原汁原味地勾連著古城的過去和現在,完美得沒有任何縫隙。最早的時候,我住在城裏,如今搬出城住到了曲江池邊,但有朋自遠方來,我沒有別的法子,還隻有與朋友走上城牆才算盡了心意。城牆、城門、城樓、箭樓、甕城、角樓……還有撞入眼睛的城磚,灰色的無邊無盡的城磚啊!悠閑地走在城牆上,那種君臨天下的味道,除了西安城,別的地方有嗎?

西安是閑適的,西安人的生活是講情趣的,滿大街都是悠哉閑哉的人,我的朋友向我述說他的感受,以為生活在這個城市是一種幸福。我承認朋友的體會,因為我就是這麼認識的。在西安,不是誰會賺錢誰就能被尊重,因此,在城牆下的公園裏吼秦腔的就多,去羊肉泡饃館連咥帶吹牛的就多。正吼著秦腔,正咥著羊肉泡饃,老遠或是隔窗看見了陳忠實、賈平凹,認識不認識,都要攆著去問候一聲。對文化人的尊重,是超乎尋常的,你有錢怎麼了?捂緊躲到一邊涼快去,再不識趣,是非招人白眼的,罵你一聲“燒包”是輕的。

城牆是最平實的市民生活,如璞玉一般,不作任何雕飾,原汁原味地展現在人們的麵前。隻要不是刮大風下大雨,黑天白日的,城牆根上就總有圍著的一圈一圈的人,胡琴拉著,板鼓敲著,為鏗鏘有力的秦腔伴奏。你方唱罷他登場,沒有頭,沒有尾,吼唱者的麵部神態和身體動作,可是要讓人拍案叫絕了。自娛自樂的他們,是隨意的,非組織的,有一點閑時間,圍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其樂融融,好不快意。夾雜其中的,還有散步練把式的,遛鳥鬥嘴的,賣報賣飲料的,人生百態,都在一起了。

城裏的德福巷是年輕人的天地,這條不長的街巷,滿是時尚的去處,茶館、酒吧、咖啡廳,一字排開,不比上海的新天地和北京的後海差什麼,徜徉其中的人,有不少黃頭發藍眼睛雜色著皮膚的外國人。相鄰的書院門,與德福巷相同又不相同,其所相同的也是一條不長的街巷,所不同的是一切與“文化”相關的東西,譬如筆墨紙硯,譬如印石玉器,譬如畫廊古物,不一而足,在一街兩行的屋舍和外搭的仿古式攤位上,琳琅滿目著,燦爛生輝著,整條街巷和在街巷裏來來去去的人,骨子裏都泛著一種懷舊。我是常來這裏的,有時是為了買賣,有時什麼都不為,就隻為了逛逛眼睛。滿頭白發的剪紙老人,在我眼裏已經很熟了,他的手藝是精湛的,蒼老的如枯樹枝的手靈巧異常,一碗茶的工夫,就會有一幅美妙而又無可複製的剪紙作品呈現在觀者眼前。在他的一旁,還有個在寫寫畫畫的白胡子老人,他總是一身白色的道家服裝,大筆揮動的時候,使人不免想起《西遊記》裏的太上老君或《封神榜》中的薑子牙,把他要疑為仙人呢。獨一無二的碑林就在書院門的東盡頭,這裏是我國古代碑石收藏時間最早、數量最大的藝術寶庫。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於右任這些振聾發聵的名字,無不豐富著這處令人神往的地方。我要說,再有文化的人,來到書院門或是碑林,也要將他驕傲的頭低下來,謙卑地去領受和體會這裏的深厚與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