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幕(1 / 3)

“大江山高生野遠

山險路遙不堪行,

未嚐踏入天橋立,

不見家書載歌來。”

這是平安時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內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錄在百人一首中,高宮明美特別喜歡它。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歌中描繪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勝,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圍繞這首和歌發生的一個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講述了作者如何才華橫溢。

小式部內侍的父親是和泉國的國守橘道貞,母親是集美貌與豔聞於一身,同時尤以和歌聞名於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和泉式部和橘道貞分手後,嫁給了藤原保昌,並定居在丈夫的任地丹後。獨自一人留在京都宮中任職的小式部內侍,按現代的說法是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但已被公認繼承了母親的才華。不過,也有不少人略帶醋意地猜想她是沾了父母的光。

有一次在宮中對歌,一個叫藤原定賴的人心懷不軌地諷刺她:“你讓母親做的和歌送到了嗎?”據說小式部內侍當場做了開頭的那首和歌回敬他。

地名“大江山、生野”和動詞“行”相連①,意思是去那兒的路太遠;“未嚐踏入”,“不見家書”②,就是說既沒有踏入母親居住的天橋立,也沒有見到她的信。聽到這首歌,定賴一定啞口無言,而小式部內侍也必然博得了滿堂喝彩——

①原文中“大江山”和“生野”兩個地名與動詞“行”相連,譯成中文時按原意寫成兩句。

②日語中“踏”和“信”(此處譯為家書)讀音相同。

或許因為有這麼一個小插曲,在普遍比較保守的丹後地區,惟有大江町比較重視女性。就連明美工作的政府機關,男性職員也大多對女性比較和藹。就在明美接到調令,從產業振興課工商觀光內勤轉到《日本鬼交流博物館》工作時,上司還非常客氣地對她說:“為難你了,真對不起。”

大江町位於京都府西北部,是靠近丹後半島根部的一個小鎮。明美一直認為,雖然大江町不如信州的輕井澤町有名,但在全日本的小鎮中也是排在前幾位。原因在於“大江山的鬼傳說”,在全國眾多的鬼傳說中,仍以大江山的酒吞童子最有名。

《大辭林》是這麼解釋的:鬼,1、(相對於天神的)地上的各方神仙。凶神;2、對人作祟的怪物。鬼魂。幽靈;3、具有醜陋外表和可怕的神秘力量、會傷害人畜的想象中的妖怪。《大辭林》上還寫道:“鬼以頭長牛角、身披虎皮兜襠褲的樣子出現,因為在陰陽道中醜寅(即東北角)方向叫鬼門,是眾鬼聚集的地方。”並列舉了夜叉、羅刹、餓鬼等。另外,書上還說:“也把被放逐的人、盜賊、脫離社會的人以及原住民、異族人等不常見的異種人稱為鬼。”

此外,《大辭林》介紹的有關鬼的定義、解釋還有很多,但明美隻對其中的“脫離社會的人和原住民”感興趣。

童話、傳說中的“酒吞童子”是住在大江山,經常到村莊和城市為非作歹的可怕的惡鬼。在於盡了傷天害理的壞事之後,終於被源賴光和阪田金時(即金太郎)除掉。

但這這些都是為了迎合統治階級寫的,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

真正的酒吞童子是比睿山上的一名童仆。據說因對當時的佛教教義不滿,於是離開京都,躲在大江山反抗朝廷,後被朝廷的軍隊鎮壓。正巧,當時在京都享有盛名的池田中納言的女兒“紅葉姬”突然失蹤。陰陽法師安倍晴明向天皇進讒言說:“這是賣酒的富翁酒吞童子幹的。”於是天皇命令源賴光討伐酒吞童子。

在丹後及其相鄰的但馬地區,除了酒吞童子以外,還流傳著許多妖魔鬼怪的故事,如陸耳禦笠(即土蜘蛛)、英胡、迦樓夜叉,土熊(他們都是鬼)等。相反,這也表明在這個地方有反抗朝廷的勢力和違抗朝廷意誌的部族,而酒吞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