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傳承數千年文明的共和國正走在偉大複興的道路上。21世紀初葉,經曆數十年發展的共和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政治經濟改革初見成效,以高昂的姿態重新矗立在世界的東方。
但隨著共和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各種矛盾摩擦時有發生,“共和國威脅論”,“黃禍”等言論甚囂塵上。以西方國家為首的敵對勢力不斷挑唆周邊國家與共和國之間的矛盾,“東海問題”,“南海問題”一時難以解決。展開世界地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更是在西太平洋沿岸構築了一係列軍事基地,對共和國進行戰略圍堵。這些都將是擺在共和國的複興之路上的絆腳石。
麵對著國際上的風雲變幻和周邊錯綜複雜的局勢,共和國政府一方麵與國際勢力周旋,繼續發展經濟,壯大國家綜合國力,另一方麵積極尋找著共和國偉大複興的出路。21世紀20年代之後,隨著航空航天等尖端科學領域取得的不斷成功,共和國為了實現國家的偉大複興,將目光跳出了傳統的世界範圍,投向了更為廣袤的星空。30年代中期,共和國政府和相關機構經過一係列的討論研究,製定了新的發展規劃,提出了《邁向宇宙星際》的偉大戰略,標誌著共和國國家戰略發展的方向由周邊橫向發展轉向宇宙縱向發展的重大轉變,奠定了共和國偉大複興的理論基礎。
為了實現超視距的星際宇宙探索,以現有的飛行器水平根本無法實現,擺在共和國麵前的最大難題就在於如何突破現有飛行器速度上限,實現質的突破。麵對這種世界性難題,有了方向和目標的共和國在相關領域的投入和研究是巨大的,十餘年的臥薪嚐膽,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40年代中期,共和國科學研究院終於研製出了一種有著跨時代意義的宇宙飛船引擎——光年引擎。它是利用與原子武器相似的原理,中子不斷轟擊時的鏈式反應產生的巨大動能實現超限速的加速度。加速度的產生使得每小時的航行速度達到光年距離成為可能,超遠距離的星際旅行不再是隻存在於理論之中。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一度使得科學家們放棄這種有著跨時代意義的光年引擎,因為當引擎處於加速度過程之中的時候,能量的消耗是數以億記的,光實驗所需的能量供應就需要一座小型核電站的支持。假使宇宙飛船上安裝這種引擎,根本無法保障其充足的能量供應,要知道,宇宙飛船上可無法興建一座小型的核電站,沒有能量的引擎無疑隻是鏡中月水中花。
在經過嚐試核能量核動力失敗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人類使用曆史最久,應用也最廣泛的礦石能源。最終共和國材料科學家們經過不斷提取煉化,終於成功地在煤炭中提取出了新的能量礦石——煤晶(1千噸煤炭=1克煤晶)。實驗證明,煤晶作為燃料釋放的能量能夠支持光年引擎的消耗,是進行超視距長時間星際航行的不可替代品。共和國選擇煤炭中提取煤晶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選擇,目前主流的礦物能源隻有石油和煤炭兩種,而石油在世界範圍內的開采已經步入末期,但煤炭的儲量仍很巨大,尤其是共和國作為世界上煤炭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在這方麵有著天然優勢,一旦新能源得到應用,共和國就能夠將能源安全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煤晶和光年引擎的出現,終於確定了共和國在尖端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從而在接下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引領時代的浪潮,趁勢崛起。
公元2050年10月1日,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視下,共和國乃至全人類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星際宇宙飛船“希望號”從酒泉基地出發,承載著共和國人的偉大複興之夢,開始了人類曆史上離開太陽係的第一次星際旅行。這艘科考性質的宇宙飛船裝載有數噸煤晶燃料,能源供應能夠持續航行十餘年之久,是共和國乃至全人類最先進的星際飛船。全船搭載有277人,全部都是來自共和國各個領域的精英,他們將為了心中的夢想,踏出了人類走出太陽係的第一步,向那無窮廣闊且充滿未知的宇宙前行。西方國家開創了大航海時代,造就了幾個世紀的文明昌盛,共和國幾十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開啟了宇宙時代。
這次首航成功的第二天,《紐約時報》這樣寫道“這是共和國的崛起,我們仿佛看到了幾個世紀前的哥倫布和麥哲倫。”
《泰晤士報》“勇敢的共和國人走在了全人類的前麵,當我們還在為蠅頭小利爭論不休之時,他們的心早已經離開了地球,飛向了無限星空。”
《朝日新聞》“複蘇了,強大的共和國終將迎來偉大盛世。”
……
世界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了此次事件,毫不吝嗇讚美之詞。隻是外界的喧囂絲毫不影響共和國的步伐,按照規劃藍圖,共和國人按部就班的繼續完成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科學醫療等方麵的發展。
一年之後,受共和國刺激的西方國家已經認識到與共和國之間的差距,紛紛聯合起來,以美國宇航局,歐洲宇航局,俄羅斯宇航局為首成立了規模空前的聯合宇航局,簡稱聯航局。聯航局幾乎彙集了除共和國之外的所有人類科學界的精英,利用各種手段研製光年引擎以及新能源項目。兩年之後,聯航局也成功製造並升空了第一艘星際飛船,值得一提的是,聯航局的星際飛船引擎和能源供應幾乎與共和國出自同一係統。西方國家也終於沿著共和國的腳步,踏上了宇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