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理想的堅持(1 / 3)

2009年9月1日

早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間教室裏,姚嶽峰老師正在給生物科學專業一年級的新生們上第一堂課。姚老師教授是《大腦的結構與運作》這門課程。姚嶽峰:“人的大腦是世界上結構最複雜,運行速度最快的機器。她可以產生奇思妙想,流露真摯的情感。支配人們創造非凡的業績,探尋世間的神奇!你們選擇來弄清她的奧秘,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也是一個有遠見的想法。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你們的選擇很正確,我祝賀你們!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即將呈現在你們麵前!首先,我們先認識一下大腦。人的大腦分腦幹、間腦、小腦和端腦四部分。大腦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是信息的接收、分析和控製的中心。她接收來自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器官感受到的信息,進行思考,向四肢、下顎、頸部等運動器官發出指令,作出一係列的反饋。沒有大腦,人就不能主動地去活動,就不能創造燦爛的文化!大腦對於人類來說是如此的重要,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她給了人類意識。那什麼是意識呢,這個一直是生物界研究和討論的問題。意識是自我感知的能力,是感受外界信息,並作出一係列複雜反應的過程。是神經細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要說意識是如何產生的,這就要說到神經元細胞了。大腦皮層是由1140多億個細胞構成的,其中有1000億個是神經元細胞,可見神經元細胞的重要性。研究也證明,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網絡是大腦的中樞,是大腦最活躍的地方,思考就發生在這裏,意識就產生於此。當這些神經元細胞以較高的速度傳遞信息,彼此感知的時候,就形成了意識。意識不是大腦的主動反應,而是生物的條件反射。兩個普通細胞間的作用發展到上千億個細胞的時候,就會從量變到質變發生不可思議的結果。意識就這樣產生了。說到大腦,我們不得不提到記憶。記憶是人的寶貴財富,是人對世界的認知,是親情、友情、愛情等感情的所在。是時間留在大腦的痕跡。以記憶為標尺,大腦可以寫出優美的詩篇、創造非凡的靈感、體會到豐富的情感,讓大腦更強大!但記憶不是人與人的區別,意識才是。也就是說具有相同記憶的人不一定是同一個人,具有相同意識的人才是同一個人!”……鈴……鈴……,下課鈴聲響了。姚嶽峰:“好,這節課就講到這裏。我給大家留個小作業,就是要大家寫下對大腦的理解,甚至想象。不是有一屆高考作文就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嗎,這樣“科幻”的想法也可以寫。也可以寫如何去研究大腦等等,算是一個小作文吧。題材不限,字數不限,不過不要太短了!”“我們才開始學啊,對大腦的認識還不多,怎麼寫啊?”一個同學說。

姚嶽峰:“正因為你們對大腦不熟悉,才不會受固有觀點的影響,你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以後經過學習發現是錯誤的,也是你思考的經驗,對於你們自主思考是有幫助的。說不定你們現在的異想天開,就是事實的真像,會為你們成為一個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奠定基礎的。當你們五年、十年後再回過頭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們或許會有新的靈感。好好寫,這將是你們寶貴的財富!”

姚嶽峰在收拾課本的時候,好幾個同學把他圍住了,爭先恐後地問問題。

一個男生問:“老師,你說意識不是人的主動反應,是條件反射。那就是說昆蟲也是有意識的?”

姚嶽峰:“我不是隻蟲子,所以我不能直接告訴你。理論上講,隻要有神經元細胞,並且數量足夠多,就可以產生意識。隻是聰不聰明的問題。”

“老師,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呢?”一個女生說。姚嶽峰:“目前的研究是神經把看到或聽到一些信息傳遞給大腦皮質層後,經大腦皮層分析後傳遞給海馬體。由海馬體編碼後使大腦皮層生成相應的分子,儲存在大腦皮層裏,就形成了記憶。當需要的時候,大腦皮層中的神經中樞,也就是意識就可以隨時調用。但隻有要記憶深的,位於細胞表層的記憶,我們可以主動調閱,在大腦皮層深層的記憶,我們是不容易看到,也就是想不起來。但它不會消失,一直都在我們的大腦裏。各部分接收會合成一種叫的物質,儲存在。當人們需要用它的時候,神經元網絡就會調用它們。詳細的工作原理就是你們以後研究的方向。”

“記憶可以移植嗎?”一個女同學說。姚嶽峰:“我相信理論上是可以的。記憶在我們的大腦裏,隻要我們知道弄清楚了它的存在形式,把它提取出來,轉換成所需的形式,無論是儲存到電腦,還是移植到另一個人的大腦中,都是可以做到的。目前的研究是大腦看到或聽到一些信息後,記憶如何儲存的,如何怎樣實現記憶的移植,就有待你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