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勵海縣的大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株大茶樹接待了不少中外茶葉工作者和有關專家,見證了茶樹的發展。[1]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條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我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神農本草經》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托名神農嚐百草的神話,搜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藥物學典籍。
晉·常域《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封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員與周武王了。《華陽國誌》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丁[2]。
茶從治病的藥物而逐步發展成為日常的飲料,其間經曆了很長的時期。荼的功能的演變從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為藥用。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荼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荼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欽用之品。
飲茶的曆史也很古老。飲茶起源於西南地區。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帶產茶和飲茶。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條、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
直到秦統—了中國,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萊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3]
編輯本段
發源時間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隻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隻是把先人飲茶的曆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曆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蒙頂山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4]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嚐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幹幹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誌》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誌》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曆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