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佛入滅後,由阿難背誦出佛所說的經藏,優婆離背誦出律藏,富樓那背誦出論藏,迦葉尊者主持結集事務,稱之為上座部。
此外,聚集凡聖大眾,另行背誦出經藏、律藏、論藏、雜藏,稱之為大眾部。
此時雖分上座與大眾二部,唯對佛之宗旨,並無異見,百年之間,諸師傳承,如水乳合,純是一味。
自佛陀滅度百年後,上座與大眾二部爭執相繼出現,直至佛滅四百年間,大眾部分為九派,上座部亦分有十一派,佛教遂分為二十個部派。
世尊滅後五六百年間,有馬鳴、龍樹、龍智、提婆等大師相繼出世,發揚大乘佛教,大乘遂興,小乘漸衰.
唐朝貞觀年間,國家太平,四海升平,自玄奘法師將大量珍貴經書和典藉從天竺帶回中土,佛教發展更為繁盛,大乘八宗,禪宗、華嚴宗、般若宗、天台宗、淨土宗、唯識宗、密宗、律宗,小乘二宗,俱舍宗和成實宗等佛教十宗在中土廣泛傳播.
這些珍貴的經書和典藉之原典,除了博大精深的佛理外,更重要的是每部經書背後皆蘊藏著令人震驚的驚世武學,後世所流傳的武學皆從原典演化而來.故此,當時各宗祖師之佛武雙學皆名聞於世.
禪宗五祖弘忍,修持金剛經達到「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金不能傷」的登峰造極的境界;華嚴宗初祖杜順,唐太宗賜號帝心,被尊稱為帝心杜順,其華嚴經看似柔弱,實質蘊含無儔力量;密宗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之大日經和時輪經則剛猛無匹;天台宗章安灌頂大師之大般若經和摩訶止觀剛柔並濟,將以柔製剛,以剛製柔發揮至極點;般若宗吉藏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速度驚人,無與倫比;淨土宗二祖善導之無生忍和無量壽經儼如流水行雲,無形無相,令人難以觸摸.
此外,還有涅盤經、阿含經、楞嚴經、百喻經和瑜伽師地論等,全部皆為匪夷所思之上乘武學.
除了十宗外,當時佛教其實還有眾多部派、分支和外道,例如薩婆多部、銅鍱部、雪山部、犢子部和六師外道等.部派當中又以薩婆多部最大,此部世稱說一切有部,其根據地在北天竺迦濕彌羅國,部中法救、妙音、覺天和世友等大師,無論佛學和武學在當時的迦濕彌羅國實無人能出其右.
犢子部,原為原始佛教四大派係之一,其根據地在天竺中部拘舍彌,不過其後由於見地不正,雖人屬佛教,身披袈裟,實際上心離佛法,與佛教外的諸外道墮於同類,故世稱犢子部為附佛外道.當時中土的犢子部初祖為鳩摩羅剎,他是南北朝高僧鳩摩羅什的大哥鳩摩羅智後人.由於鳩摩羅剎行事低調,為人深不可測,所以從來沒有人知道他的真正修為,隻知道他所修練之犢子毗曇高深莫測,非比尋常.
而六師外道則是古天竺勢力最大的六外道,自佛陀時代一直和佛教抗衡,其祖師包括邪命外道末伽利拘舍利、空見外道富蘭那迦葉、順世外道阿末多、七要素部的迦羅鳩馱、山闍耶和耆那教的尼幹陀.六師各有十六弟子繼承,其後發展成為九十六外道,而六師弟子修極為神秘而且詭異非常,不斷和大小二乘佛教對抗.
當時禪宗是在中土發展最為繁盛,五祖弘忍以東山寺為道場,弟子逾萬,當中以法雨、神會和惠能三人最為出眾,但無論智慧,佛學和武學修為都以法雨最高.當時弘忍自覺年事已高,打算從眾多弟子中挑選合適人選成為禪宗六祖,故此弟子們無不盡力爭取,希望承繼弘忍衣缽.但是隻有法雨一人例外.雖然法雨已經盡得弘忍真傳,但他並沒有爭取成為禪宗六祖,反而長年雲遊在外,教化修行,宣揚佛法.
當時洛陽有一條小村落名叫煙澗村,住了一戶姓餘的人家,戶主餘正雲是秦朝吏部尚書餘振魁後人.始皇在位四年,傳旨焚書坑儒,又抽派人丁築萬裏長城,餘振魁見民間怨聲載道,百姓苦不堪言,於是上廷諫正,結果令秦王大怒,欲誅殺餘氏家族,餘夫人乃率靖寧、景宋、端寧、起寧四子急忙逃出鹹陽,除長子靖寧保留原姓外,其餘三子分別改為徐、塗、佘三姓,共分四姓,餘靖寧逃至安徽下邳,其後展轉遷移至洛陽定居至今.
自此,餘家數代都是經營小生意,可惜餘正雲早年出海經商,所乘船隻巧遇巨浪翻沉,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連兒子出生都未能見到,從此家中隻剩下妻子李氏和她的五歲兒子餘福來相依為命.小福生性聰慧,唇紅齒白樣子惹人喜愛,眉心更長有一顆紅痣,可惜,小福天生雙腳不良於行,母親李氏經常抱著他東奔西走找尋大夫,希望能夠醫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