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展望(1 / 1)

拾遺鉤沉

新中國成立以後,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始了獨立發展的航天發展之路。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是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它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站在一個新的起點。1970年,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我國正式成為了世界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這不僅是發展航天技術的新起步,還標誌著我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我國航天事業的進入空間、衛星研製、載人航天、深空探測、航天基礎與保障,以及衛星應用能力的形成是經過51年的發展才形成的。我國航天事業在設計、加工製造、測試和試驗、發射、測控管理方麵都具備了較強的能力,形成了包括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個衛星係列的航天工業體係。我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取得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展望未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將進入一個更高層麵的發展階段,在諸多挑戰的背後是光明的發展機遇。

史實鏈接

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連續60次成功發射“長征”係列火箭,進行了102次飛行,運載87顆國產衛星和6艘飛船、28顆國外商用衛星進入預定的軌道。令人驕傲的是,我國前50次發射共用了28年時間,而接下來9年裏我們進行了50次發射且全部發射成功。1999年11月20日這一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的序幕由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的成功遨遊太空而正式拉開。2003年10月15日,我國在載人航天技術上的獨立發展使得“神舟5號”圓滿完成了首次載人飛行的任務。2005年10月12~17日,我國兩名航天員乘載“神舟六號”飛行5天,圓滿實現了“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探月工程的實施是我國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集中體現,同時推動我國基礎科學、高科技和深空探測活動的發展。2011年9月29日21時,“天宮一號”成功發射,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實施空間站項目的國家,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新進展。

古今評說

相關航天專家指出,在未來大概10年的時間裏,我國將逐步建立起以容乘坐“神舟六號”的兩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量大、性能好、壽命長為特點的廣播通信衛星產業,這個規劃是立足於現實需求和長遠發展而提出的。為了提高現有“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我國將研製和開發環保節能的運載火箭;我國還將建立災害與環境監測衛星對地觀測體係,圍繞氣象衛星係列、資源衛星係列、海洋衛星係列和地球環境監測小衛星群,提供24小時全天候、高時間分辨率的觀測;我國不會放棄利用空間物理對日地係統整體性進行研究;我國在載人航天方麵的工程也將持續下去。把重點放在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的突破上,為建立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空間實驗室而做準備;月球探測工程正式啟動。“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後,進一步進行探月工程第二、第三階段計劃,預計2013年,完成月麵軟著陸探測;最遲2020年,將會對小型采樣返回艙從月球上采集而來的樣品進行研究。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為了和平利用外層太空,造福全人類。在航天合作當中堅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中國在促進全球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亞太地區國際空間技術,應用和科學領域,願意同各國進行友好的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