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1 / 1)

拾遺鉤沉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稱“西昌衛星城”,簡稱XSLC,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始建於1970年,於1982年交付使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航天發射任務,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部位於西昌市西北約60千米處的秀山麗水間,衛星發射場位於西昌市西北65千米處的大涼山峽穀腹地,該地區地理條件十分優越,適合建造航天發射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緯度低,位於北緯28.2°,海拔高達1500米,因此發射傾角好,地空距離短。之所以選擇低緯度的地方建設航天發射場,是由於緯度越低,離赤道越近,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麵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節省火箭的有效負荷。此外,這裏是峽穀地形,76米高的發射塔架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地聳立於峽穀的底端,地質結構堅實,有利於發射場的總體布局,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再加上這裏是中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發射窗口”好,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因此,1970年經中共中央批準,在這裏建造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由總部、發射場、通信總站、指揮控製中心和三個跟蹤測量站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單位組成,在測試發射、指揮控製、跟蹤測量、通信、氣象、技術勤務保障等方麵較為完善。它是我國目前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中,功能較為齊全,設備比較完善的發射中心,近50顆國內外衛星從這裏送入太空。

史實鏈接

1969年底,中央決定為載人航天選址建設發射場。在對9省81個縣進行勘測之後,選出了三個場址。西昌為其中一個。1970年,中央正式選定了西昌基地的發射工位與技術陣地,對此進行工程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1982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交付使用。1984年在這裏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1986年5月,西昌衛星發射場正式對外開放。不久後,西昌衛星發射場對外國開展了商業用途的衛星發射業務,曾多次為外國成功發射各類型衛星。1986年在這裏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廣播衛星,隨著“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的發射成功,結束了中國租用外國衛星看電視的曆史,開創中國衛星電視的新紀元。2007年10月,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1985年10月對外開放以來,接待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交流、考察團體。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對外開放,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目前,西昌衛星發射場區擁有兩個發射塔架,一個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塔”的2號發射工位,在1990年投入使用;另一個是為確保我國登月計劃順利實施而建造的3號發射工位,1978年底竣工,並在2007年重建後投入使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擔負廣播、通信和氣象等地球同步軌道(GTO)衛星發射的組織指揮、測試發射、安全控製、數據處理、氣象保障、殘骸回收等任務。

古今評說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具有發射大功率航天器能力的新型衛星發射基地。它也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承擔外星發射最多、自動化程度較高、綜合發射能力較強的航天發射場。它的建成對於我國的航天發射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極大滿足了我國衛星的發射需求。在中國目前的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既能發射“長征三號”係列運載火箭,又能發射運載能力較大的捆綁火箭,通過發射高、中、低各種軌道,實現了遠距離測試發射、指揮控製。在未來幾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滿足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需求,將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射能力,為今後執行更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