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1 / 3)

五個人在山下的文山縣住了一夜,第二日便往西去。行了幾日,他們抵達無量山,遊玩了幾日,再往北走,直奔大理。

大理馬在雲南也是出了名的,是滇馬中的好馬。

韋小寶他們在山裏顛簸了幾日,買了不到兩千匹大理馬。這些馬,個個都是體型矮小緊湊,行動靈敏,性情溫順。韋小寶看著這些嗎,想起當年因為他找人下巴豆,致使吳應熊短期之內跑死好幾屁滇馬,心裏又是一陣悲戚。很多事情都已物不是,人也非了。

一路奔波,韋小寶一行人趕著近兩千匹滇馬,風餐露宿,初秋時節,他們到了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是康熙的祖母孝莊文化後的出生地,蒙古語的意思是“最忠於皇帝的部落”。韋小寶到王爺府找到了世襲的和碩達爾漢親王和塔,留下一些銀兩,就把這些馬寄居在了科爾沁草原上。

深秋時節,他們又回到了鹿鼎山下。

蘇銅錘和羅天嬌都到了大婚的年齡,蘇荃和何餘生分別征求了兩個孩子的意見,可他們都不願意成婚。蘇銅錘想著,他已經答應了康熙照顧四阿哥,也不知道自己終究會居於何處,活著就是一生奔波。而羅天嬌知道,在蘇銅錘的心底還有著沐玉茗的位置,她要等,直到蘇銅錘徹底放棄沐玉茗。

就這樣,這個事情又被擱置了。蘇銅錘和羅天嬌一如以前,哥弟相稱,相敬如賓。

歡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年關,一家人又是在一起過年,每天都是快快樂樂的。阿珂和建寧也慢慢適應了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況且她們現在身邊不乏孩子承歡膝下。

過了年,蘇銅錘和羅天嬌再次來到奉天府。關外第一樓的生意是興隆紅火,一年四季車馬大店裏都是熙熙攘攘。

康熙皇帝為了平定葛爾丹,開始籌餉儲糧,派朝中大臣到江南督織督道,河道、鹽道都在清理稅負。

整個朝廷趨於平靜,可江湖上卻再次血雨腥風。而且,這次江湖上的紛爭卻又與朝廷息息相關。

已是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的大皇子胤褆已經二十歲,二皇子胤礽也已十八歲。子憑母貴,胤礽的母親孝誠仁皇後是康熙的結發妻子皇後赫舍裏氏,是在生胤礽之時難產而死。康熙和皇後赫舍裏氏的感情很好,為了能讓赫舍裏氏安然上路,康熙做了承諾,答應赫舍裏氏封胤礽為太子。在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確立為太子。

就在康熙這兩個皇子都成人的時候,朝廷裏麵已經分成了兩個派別。當然,康熙的其他皇子也有擁立他們的人,但是都還年幼,沒有大皇子和太子之間的競爭激烈。

最為突出的就是康熙重臣納蘭明珠為首的一些人都在擁護胤褆,處處為胤褆爭名奪利。還有就是以胤礽的舅舅索額圖為首的一些人都在擁護太子胤礽。這兩個派別明爭暗鬥,已然已經成了康熙的一塊心病。

可是康熙最大的心病還不在兩個派別爭奪,而是在太子胤礽身上。太子胤礽自幼喪母,一直是在太皇太後和康熙的寵愛中長大的,導致太子胤礽有點人格分裂,做事極端。隻是,內憂外患還不能讓康熙靜下來來處理孩子們的事情。

去年多倫淖爾會盟回來之後,索額圖看到了康熙和韋小寶的深情厚誼,也看到了韋小寶家人依靠武功在危難中對康熙的鼎力相助,他就開始著手網絡江湖上的武林人士。

江湖上的人隻有兩種,一種就是自命清高,老子天下第一。一種就是趨炎附勢,善於察言觀色,選擇形勢。沒有中立的,所謂的中立就是等待更大的誘惑。

索額圖派人在江湖上尋找人才,自有不少江湖人士相應。

當時的政事也在發生著改變。清朝初期,每年的科舉都在舉辦,可參與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很多貢院設置的考點都不能滿員。到了康熙中期,社會穩定,人們的生活也穩定了。那些整天喊著反清複明的人也都漸漸隱藏起來了,人們都看到,康熙年間人們的生活要比崇禎年間人們的生活強上好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