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要做“企業”
當你讀到標題時,你是馬上就讀接下來的這些文字,還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呢?如果你是在思考,你是馬上得到一個答案還是發現自己的頭腦中不斷地出現不同的答案呢?如果你發現其實自己的頭腦中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答案,你是馬上認同了某個答案還是認同了某些答案呢?或者你還一直在思考?
你能允許你不活在答案中,而隻是活在問題中嗎?你允許你一直問你自己這個問題嗎?
如果你得出了結論並認同這個結論是真的——無論是偉大的或者是一般的、平淡無奇的——你就已經處於局限之中了,這是顯而易見的!接下來你所做的事都隻是在為你設定的答案做一些設計好的或對或錯的事而已。除非你放棄那個你自己的設定。當你放棄了自己設定的答案時,也許會茫然不知所措,也許會恐懼!
為什麼?
因為,你是不能不知道的,你隻能是知道的、有答案的。你隻能在答案的設計下做事才會安全,才會有目標——按你的經驗設計的目標。你隻能用舊的經驗去做事,而舊的經驗是你覺得安全的、舒服的。放棄舊的經驗直接麵對現實是痛苦的!事實或者說現實隻在現場,並不在我們舊的經驗中,放下舊的經驗,你才能直麵現實,即真實的、不斷變化著的存在本身。要看到真實,你必須放下舊的經驗,你的心必須敏銳,放下才能敏銳,用敏銳的心——中國明朝的大儒王陽明先生稱之為“致良知”——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多數人都太習慣經驗了。並不是說這是錯的,而是說,當我們活在舊的經驗中時是局限的,局限的舊的經驗會擋住我們的眼,讓我們不能看到真實。而正因為我們太習慣經驗,我們那顆敏銳的心——良知——已經不太“良知”了。習慣、經驗令我們習慣舒服而良知成了我們痛苦的事!
兩個月前,育琨老師請我為他的這本新書寫序,我當時不同意寫,因為我覺得我從未做過企業,也未做過管理,甚至沒讀過一本關於企業管理的書,就連稻盛和夫這麼偉大的管理大師,我也隻是耳聞一些事跡,從沒想過深入地了解他。在認識育琨老師後,通過他的介紹才略知稻盛和夫這個人以及他的稻盛哲學。這引起我很大興趣,於是在網上瀏覽了一些關於他的事跡。了解到他老人家是個佛教徒,了解到他親手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了解到他以78歲高齡挽救日航,等等。
這些隻是他做的一些——很多人認為是很偉大的——事而已。給我很大衝擊的是稻盛哲學中的“敬天愛人”和“作為人何為正確”。這句話不是個問題,而是人生的態度!“作為人何為正確”這句話貫穿了稻盛先生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麵,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對順境還是逆境、對成功還是對失敗,這是他做一切事的出發點!這就是“致良知”!作為人的良知!當一個人能活出人的良知,他怎麼會不成功呢?這世上還有什麼比成功地活在良知中更大的成功嗎?
育琨老師寫這本書,介紹稻盛哲學,結合他自己的“地頭力”思想,提出了純粹、現場、場域三組概念,這是跟禪相關聯的智慧。“純粹”是關於你的出發點,“現場”是關於你在哪裏工作,“場域”是有沒有更深入地醒覺整體,或者說一種整體感。從這樣三個維度去說做企業這檔子事,為那些有使命感的企業人,把“致良知”這個哲學命題在中國紮實落地,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思考和探索。
當你的心“純粹”無染時,“良知”就得以呈現,“現場”、“場域”的現實就如實地呈現在良知麵前,以“敬天愛人”的態度做你所做的一切,你定是成功的!成功的不隻是你的事,更是你的人!
是為序。
吳明山
201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