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徐喜到西北,與沈括相談甚歡,二人最終決定先築永樂城。這兩個文人無軍謀,永樂距銀州故城不遠,三麵絕崖而無水泉,地雖險卻欠缺最致命的水源。種諤表示反對,徐禧官大,不聽。並把種諤調往延州徐禧發兵民二十多萬人,用十四天就築好了永樂城,宋神宗賜名“銀川寨”。然後,徐禧、沈括等人還米脂,隻留800多人守衛。
西夏聞報,深知永樂城乃咽喉要地,即刻集結二十多萬步騎前來爭奪。
徐禧聞訊,留沈括守米脂,自領萬餘大軍前往永樂城,並於城前列陣。徐禧此人,“少有氣度,博覽周遊”,熙寧初年作《治策》二十四篇呈王安石,得以躋身朝廷。其實,徐禧是個誌大才疏之人。聞夏人傾國而來,他還不信,大言道:“如敵寇多來,正是我立功名取富貴的大好機會。”飛蛾撲火一般,徐禧豬顛風一樣直奔永樂城。
夏軍渡永定河,大將高永能建議乘其半渡發起進攻,徐禧竟有宋襄公之仁,回答道:“你知道什麼,王師不鼓不成列。”說著話,徐學士竟然“執刀自率士卒拒戰”,親臨最前線。想當年元昊病死,宋朝邊將就曾建議要趁其國內動蕩興兵征討,宋臣程琳也是食古不化的書生,表示“幸人之喪,非所以懷柔遠人”,喪失了攻敗西夏的絕好機會。
不久,後繼的夏兵越來越多,無邊無沿,“將士皆有懼色”。宋將曲珍建議收兵入城以避兵鋒,徐禧不聽。很快,雙方接戰,宋軍的先頭部隊“最為驍銳,皆一當百,錦槍錦襖,光彩耀日”,但是,遇見這麼多似狼一樣的夏軍,心中又怯,接戰不久就失敗,“奔入城,蹂(宋軍自己)後陣”。混亂之下,“夏人乘之,(宋)師大潰,死及棄甲南奔者幾半。”徐禧這才慌忙入城,被夏兵團團包圍。
眾多宋兵,困守愁城,食水很快用盡,“掘井不及泉”,此城險是很險,平地凸起,但要鑽出水來比登天還難,“士卒渴死者大半”。宋軍確實英勇,仍舊“扶劍拒鬥”。曲珍勸徐禧趁還有些實力突圍,徐禧不聽;高永能勸他盡出金帛招募敢死隊血拚,又不聽。
結果,一夜大雨,多處城潰,永樂城失陷,徐禧、高永能皆死於亂兵,宋軍隻有四將逃免。
“(徐)禧疏曠有膽略,好談兵,每雲西北可唾手取,恨將師怯耳……素以邊事自任,狂謀輕敵,猝與強虜遇,至於覆沒。”此次大敗,宋朝損失將校二百三十人,精兵萬餘,最可憐的是十多萬築城後未及回去的役夫,也皆成夏兵刀下之鬼。
永樂之圍,種諤觀望不及救,“帝(神宗)冀其後效,置不問,且虞賊至,就命知延州”,不久,種諤疽發背而卒,時年五十七。他是名將種士衡之子,勇敢善謀,永樂城之敗,他早已有所預見。但是,此人也是急功近利之輩,為人“詐誕”,去歲宋朝五路攻夏,正是他竄掇神宗皇帝,表示“夏國無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來!”神宗因此“壯之,決意西討”。所以,兩年兩大敗,種諤不得辭其疚。“自熙寧首開綏州,後再舉西征,皆其兆謀,卒致永樂之禍。議者論種諤不死,邊事不已!
坐鎮守衛米脂的沈括,本應率軍救永樂,但聽聞夏軍數萬奔龔綏德,危及關中,他便“先往救之,不能援永樂。“加之他先前附和徐禧築永樂城,戰後,他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元佑年間起複,沈括隻做過光祿少卿分司這樣的虛官,政治生命全然完蛋。當然,他閑居潤州八年,才有時間寫出《夢溪筆談》這部巨著。神宗聞永樂城陷,當場就一口血吐出來,第二天早朝,對輔臣慟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白銀7萬兩、絹15萬匹的計劃徹底破產,不久就鬱鬱而終。
宋神宗死後,他的六皇子繼位,是為宋哲宗,高太後在宋哲宗即位後,被尊為太皇太後,她聽政時詔在洛陽的司馬光回京,開始起用文彥博、呂公著等勳臣,並且下詔遣散京城的役夫,嚴戒中外不能苛斂,放寬讓百姓養馬法,這些都沒有讓宰臣參與,直接由中旨發布。
傳諭恢複祖宗法度,這是高太後在司馬光等人支持下,針對神宗末期嚴重的國內外社會危機采取的挽救措施,逐步緩解了宋朝的危機。她的從父高遵裕曾參與對五路攻西夏,指揮宋軍多次打敗西夏,包圍了靈州,後來在西夏切斷宋軍糧道,其他各路潰退後,西夏決黃河水淹圍靈州的宋軍。高遵裕兵敗被解職,太後沒有同意他複職。神宗是永樂戰役後傷心患病,但是高太後引責高遵裕而督群臣,也體現了她的政治權謀,確立了嚴明執法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