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溪,我的故鄉,是鄞縣南鄉的一個古鎮。
群山讓出了一條大路,一條小溪沿大路的走向蜿蜒而下,穿過小鎮,橫亙在小鎮的南北,橫溪大約由此得名。
橫溪地處浙東的交通要道。沿大路南行,經大嶴、蘆花橋、上任,越過不高的道成嶺,就是屬奉化地界的楊村陰瓜棚,直到鬆嶴碼頭。順前塘河水路北上,過石橋、雲龍碶可達寧波,大約有40華裏的水路。鎮的東邊,過埕窯、櫟斜、郭家峙,與東錢湖為鄰。出西門口,經望春、高橋,與盛產藺草的鄞縣西鄉相連。
橫溪稱不上水陸碼頭,沒有公路,自然沒有汽車,陸路靠大路步行到奉化,大路是就地取材,用溪邊的鵝卵石鋪就的,平時行人不多,偶爾有那種兩人抬的轎子和黃包車行走。到寧波沿水路坐航船北上,有半天的航程。客、貨都在碶橋頭下的河頭上船,終點在寧波江東的新河頭。白天有早、中兩個航班,旅客大多是到寧波辦事的、進貨的,當然也有走親戚的。航船靠人工搖櫓和拉纖,約4小時的旅程顯得漫長,好在船上有賣小吃的,說書的,講新聞的,倒不感寂寞。還有一班夜航船,以裝貨為主,船體比白天航船要大得多,分上下兩層,用木板隔開,下層裝貨,上層坐人,旅客可以睡覺,一覺醒來就到寧波新河頭了,上午辦完事,即可乘中班航船回橫溪,在寧波不用耽擱宿夜,所以夜航船深受做生意的顧客歡迎。夜航船靠搖櫓前進,不拉纖行船緩慢,所以民間稱行動緩慢的人為“夜航船”。
鎮上有一條直街一條橫街,呈“卜”字形,直街上有一座石橋,叫花石橋,將橫溪鎮分為上街、中街和下街,那條橫的就是橫街了,我家在上街的盡頭,所以叫上街頭,這裏還住著浙東赫赫有名的王家。橫溪街不長,直街加橫街不過千把米,但街兩旁一家挨一家地開著各種商店,比較有名氣的有順德布店,大昌祥布店,宏大南貨店,正大南貨店,新大祥百貨店,樓茂記醬園店,包得利飯店等。還有三家藥店,一家叫熙春堂,一家叫保真堂,還有一家是天德堂。在下街盡頭有個私人診所,那是我的同學趙華珥爸爸開的,她家信耶穌,我們叫她爸爸為趙先生。平時,橫溪街上並不熱鬧,隻有買賣柴米油鹽和一些日用品的零星生意,從寧波引進的收音機也隻有幾家趕時髦的商店在放送,街道顯得冷清、蕭條,可到集市,卻是另一番景象了。
橫溪的集市,據宋?寶慶《四明誌》記載,在唐朝時已形成。每逢農曆一、六日為大市,四、八日為小市。一到大市,做買賣的從四麵八方趕來,沿大路來趕集的是以大嶴、道成嶴的山農為主,他們肩挑背扛將山貨——竹木樹柴運到橫溪來賣。我家在大路旁,五更不到已聽到嘈雜的人流向街上湧來,山民們擔著各種山貨在大路上形成了一支長長望不到尾的隊伍。還有從奉化蓴湖趕來的魚販子,挑著各種海鮮也夾在其中。向東邊望去,雙石嶺上也有一支延伸到大山深處看不到頭的山貨隊伍,這是從五山頭——芝山、錢家山、俞家山、葉公山和吳家山來趕集的山民,他們的集散地在竹場頭、柴場頭和螺場地。從寧波來趕集的大多是賣日用品、布匹衣服之類的商人,為趕早市,他們一般於市集的頭夜到了橫溪,有親戚的投宿在親戚家,無親戚的住客棧。常來橫溪的商人有專門攤位,沒有攤位的隻好沿街瞅空處設攤,一大早,直街橫街兩旁已擠得滿滿的。從西鄉、薑山和邱隘來趕集的,橫溪人稱他們為鄉下人,他們大多來采購農用物資,如鋤頭柄、掃帚簸箕、扁擔稻籮、篾被糞桶等。還有趕著牛群的牛販子,他們的交易處在牛場頭。上街頭兩旁開著十來家土產行,桃子、梨頭、毛筍、茭白、番薯、芋艿、蘿卜都在那裏買賣。土產行有秤手,俗稱阿大,他們抑揚頓挫的吆喝聲,說明一筆生意成交了,賣家到賬房結賬,老板收傭金。到八九點鍾,市集到了高潮,街上人山人海,幾乎水泄不通,要從上街到下街得用吃奶的力氣花點功夫才能擠過去,擠得滿頭大汗,衣衫不整,掉紐扣是常事,還有丟掉鞋子的。叫賣聲,討價還價之聲,響徹橫溪鎮上空,五六裏外還能聽到集市的嘈雜聲。
集市在下午兩三點鍾就收市了,山民們要趕路回家,他們賣掉山貨,買些生產資料和日常用品回家,大路上又熱鬧起來,他們三三兩兩議論當天的行情,互相詢問給老婆買了什麼,為孩子買了哪些,還相互展示各自買進的貨色。雙石嶺上歸家的山民也逐漸多起來,他們已卸掉沉重的山貨,帶著各自選中的商品,邁著輕鬆的步伐走向梅嶺,進入五山頭。從寧波來的商人,賣掉了帶來的布匹、日用品,腰纏錢幣坐中班航船回寧波,偶爾帶些農副產品回去。賣不掉的貨物,寄放在熟人處,待下個集市再來賣,很少有原貨帶回去的。來趕集的鄉下人,他們挑籮夾擔買到他們需要的農業物資,或牽著牛、趕著羊心滿意足地回家鄉。四點以後,橫溪鎮又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