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是高校發展和建設的藍圖,是建設和管理高校的依據,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校園建設規劃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魯東大學在建校80年的發展曆史中,自遷入煙台市後,在50多年裏曾做過四次校園建設規劃,每一次規劃都是一次創新,都蘊育和迎來學校的大發展:
第一次是1958年,萊陽專區機關搬遷到煙台市改為煙台專區,學校於1959年規劃在當時的煙台市(縣級市)南郊上堯村西側、蓁山之東建設校園。萊陽師專作為當時全區唯一的高等院校於1960年隨遷煙台更名為煙台師專。當時規劃校園規劃占地麵積10公頃(150畝),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在校生1000人。1965年,校園實際占地麵積10.1公頃(152畝),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在校學生603人。
第二次是1984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迎來大發展時期,學校由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煙台師專更名為煙台師院,中共煙台市委、煙台市人民政府將原煙台醬油廠騰遷給學校,學校占地由南區擴展到北區。學校聘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高級工程師謝照唐等建築專家經過反複論證,做出了《煙台師範學院校園規劃》,對校區的功能分區、建築物的布局、建築體量、建築風格均做出規劃,這個規劃雖然未經市規劃部門正式批準,但大部分被付諸實施。規劃占地麵積53公頃(795畝),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七五”期間在校學生達到4000人,“八五”期間在校學生達到5000~6000人。1990年,校園實際占地麵積50公頃(750畝),建築麵積9.4萬平方米,在校學生3151人。1995年,校園實際占地麵積53公頃(795畝),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在校學生4880人。
第三次是2005年,學校整合了2001年並入的山東省交通學校和市政府劃撥的張裕公司黃金頂下的葡萄園,進行“十一五”校園建設規劃,迎接由師範院校改建為綜合性大學。學校邀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廣東省高教建築規劃設計院、美國RHM國際設計集團、北京中頤和建築設計公司四家設計單位參與校園總體規劃方案設計。經過多輪方案審查報批、綜合比較,最後確定由北京中頤和建築設計公司整合集中各個設計方案的優點和長處,形成最終的規劃方案,並於2007年7月獲得煙台市規劃局批準。2005年,校園占地麵積擴大至122.7公頃(1841畝),校舍建築麵積57萬平方米,在校學生21050人。規劃“十一五”末,校園建設用地麵積131公頃(1965畝),建築麵積89.5萬平方米,在校學生達到25000人。2010年,校園實際占地麵積擴大至142.3公頃(2134畝),校舍建築麵積82.6萬平方米,在校學生27210人。
為了適應建設應用型、有特色、國際化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需要,學校2010年開始進行第四次校園建設規劃——《魯東大學2010—2015—2020年校園建設規劃》,學校特別邀請熟悉校園規劃的山東建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接這次規劃設計任務。此次規劃條件是在“十一五”校園建設規劃的基礎上,整合2007年購置的紅旗中路原煙台職業學院校產和新購置的周邊土地進行校園建設規劃。規劃“十二五”末,校園總用地麵積233.76公頃(3506畝),可建設用地麵積154.76公頃(2321畝),山林綠化用地麵積79公頃(1185畝),建築麵積125.8萬平方米,在校學生達到30000人。
本次校園建設規劃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正確領導下,本著以人為本、傳承曆史、保護環境、創新發展的原則和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人為本,建設人本校園。針對現有校園北區、南區、東區三區由於曆史原因相對獨立、自成體係、使用不便的現實情況,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考慮,整體謀劃,協調功能,明確分區,合理布局,以方便師生工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樓宇建築本著“低密、高容、立體化”的原則,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容積率,向空中和地下發展,不僅最大限度地有效集中使用土地,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盡量縮短學生宿舍、學生食堂與教室的距離。充分考慮教職工對校舍構造、文化設施、後勤生活、辦公條件等方麵的綜合需求,力求舒適、便捷。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及功能分區,科學布局校園交通,綜合考慮師生主次入口、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的交通路線和停車場的設置,增強校園交通路名關鍵位置的可識別性,力求解決校區內道路缺乏“主幹道”,人流、車流不合理的問題,同時規劃了校園環山路,解決南北車輛交通問題,兼顧疏散、消防、休閑、旅遊需要。充分利用紅旗中路地段,根據“文化、商業、旅遊、居住”的需要,集中建設服務設施,為師生提供工作、學習、生活方麵的便利條件,並向社會提供服務。充分利用建設用地和綠化用地,增加體育活動場地和設施,設置風雨操場、障礙物場地、露天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以及各種體育設施,達到國家校園建設規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