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模仿就必須要付出代價,作為比亞迪的經典車係F3,售價不過8萬元左右,但也極大地吸引了一些經濟負擔不起,又欣賞豐田花冠的消費者。在此基礎上,比亞迪又繼續向低端延伸,在其2008年上市的汽車中,F1為主打車型。F1分0.8L和1.0L兩種排量,售價在2萬元左右,比亞迪的目標顯而易見,要將F1打造成國內售價最便宜的汽車。
然而,低端畢竟是比亞迪的全部,也並非它要一直想走的路線。為此,比亞迪選擇“兩翼齊飛”,致力於開發部分高端產品。作為比亞迪在汽車市場上向中高級轎車領域邁進的戰略產品,2007年下半年推出的F6和F8的定價分別為15萬元和20萬元。集自主研發技術之大成的F6曾先後斬獲“007中國年度新車”、“年度最受關注新車”、“自主品牌年度最值得期待車型”等稱號。而F8是中國首款具有硬頂敞篷的運動型家轎,在國內能夠掌握這種技術的企業不超過五家。在2008年1月13日的底特律國際車展上,F8在現場吸引了眾多汽車專家和企業高層的矚目。
相關鏈接:
不想說再見:奧克斯造車記
經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奧克斯嚐盡了其中的心酸,雖然不想對汽車市場說再見,但現實的殘酷、市場的無情從來沒有對任何企業“法外施恩”。退出,包含著無奈,從2003年3月的高調進入到2005年3月的全麵停產,“奧克斯就當做了一場夢”,但這場夢的代價是4000萬元,堪稱史上最昂貴的夢。
對於中國民營企業而言,汽車業一直是最誘人的那塊蛋糕。自1999年,吉利汽車引爆了中國民營企業造車的洪流,格林柯爾、波導、美的、夏新等紛紛加入其中。在1999年至2002年的3年間,高達117億元的資本流行汽車製造業,正在人們驚呼民營資本的超速增長之時,不甘示弱的奧克斯在2003年2月24日,在釣魚台國賓館宣布正式進軍汽車製造業,並計劃投入80億資金,以最終實現45萬輛的年設計產能。
雖然不是第一家進入汽車業的民企,奧克斯的到來仍吸引人們的目光。與其他民企進入汽車業以分享該行業的高額利潤為目標不同,奧克斯卻唱起了反調,並提出震耳欲聾的口號:“為汽車行業的暴利減肥”!
承載著眾多人的期待,為獲得汽車生產牌照並“找到自己能掌握主動權的企業進行合作”,2003年7月奧克斯與沈陽農機集團達成協議:奧克斯出資4000萬元收購雙馬汽車95%的股份,由此獲得SUV和皮卡等車種的生產許可。2003年10月,沈陽奧克斯成立,萬事俱備,就等著奧克斯大展雄風,而它接下來的動作也沒讓人們失望:2003年11月樣車推出,2004年初奧克斯SUV“原動力”和雙排座轎卡“瑞途”上市……
不僅如此,奧克斯還製定了鼓舞人心的造車計劃:2004年2月至2005年6月,一期投入20億元,目標設計產能是10萬輛;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二期投入25億元,將增加15萬輛設計產能;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三期投入35億,將再次擴充20萬輛設計產能。
在奧克斯造車的誓師大會上,副總裁王宗英信心百倍,也表示出奧克斯無往不勝的信念。信心是每個不甘平庸的企業所需,但看清客觀現實和困難,並做出積極準備更是不可忽視,在此,奧克斯對自己造車未來的過分樂觀,為以後的失利埋下伏筆。
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汽車製造業的規模效應最為突出,而奧克斯並沒有考慮到麵臨的困難。因此,雄心勃勃的奧克斯剛剛步入車市,就嚐到了“教訓”。2004年,銷售目標為2萬輛的SUV“原動力”與轎卡“瑞途”上市後,市場反映與設想差距甚遠,即使在累計兩次降價的降幅近2萬元後,仍隻取得3000輛的年銷售量。
沒有出眾之處的常規車型、沒有價格優勢的七八萬元售價、同一檔次的市場品牌競爭激烈,毫無所長的奧克斯自然沒有“大賣”的理由。同時,進入時機的不恰當也讓奧克斯苦不堪言:市場的激烈競爭使汽車銷售的外部環境每況愈下,價格不斷走低;而鋼鐵、橡膠等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也使造車成本不斷提高。2004年我國汽車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95%,絕對下降額為45.52億元,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僅為6.6%,比2003年低了2%。汽車業的虧損企業也高達1020家(總企業數為5857家),虧損麵已高達17.4%。
規模經濟是汽車製造行業最大特點,資本實力差、規模較小的企業自然會被淘汰。當行業平均利潤被壓縮,大規模整合就成為必要選擇。2004年6月國家發改委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不僅將汽車行業的準入門檻大幅提高。還對借道進入的汽車亮起紅燈,聲稱要建立汽車整車和摩托車生產企業推出機製,對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汽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改裝車生產企業)實行特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