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商業模式:企業的“幸福”基因(1 / 2)

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家庭大體相似。對於企業而言,失敗的企業卻各有不同,成功的企業大體相似。成功的企業有著相同的基因,即合理的商業模式。

2000年,互聯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泡沫的破碎讓一大批沒有實際價值、經不起推敲的網絡明星企業歸於沉寂。當年登陸納斯達克的網易,股價連續9個月跌破1美元,甚至在2002年被停牌;搜狐由於“登”不逢時,也沒有得到意料之中的收獲。對此,新浪“教父”王誌東描述:“短短一年內,中國互聯網就從狂熱到劇冷,從熱捧到抨擊,從掌聲到唾罵,從得意到失意,走完了兩個極端之間的全部曆程。”

在中國互聯網一片喧囂浮躁中,它們在風險投資的鼎立支持下上市;在中國概念股漸漸退燒之時,由於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而備受冷落。此後,網易暫時放棄新聞主攻短信和網絡遊戲,搜狐轉走廣告和網遊結合之路,才得以輝煌依舊,並且保持一種真實的繁榮。原時代華納首席技術官邁克爾·鄧恩在接受美國《商業周刊》采訪時說:“一家新興企業,它必須首次建立一個穩固的商業模式,高技術反倒是次要的。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商業模式比高技術更重要,因為前者是企業能夠立足的先決條件。”有資料調查顯示,當今中國創業型企業的失敗,23%是因為戰略的失誤,28%是因為執行的問題,而高達49%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持續贏利的商業模式。

如今,麵對雄心萬丈的創業者,風險投資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必定是:“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幾乎每個人都確信,商業模式是企業成功的一半,然而對於什麼是商業模式,人們卻未必了解。

1995年,當第一筆50萬美元投資所剩無幾時,亞信決定重新尋找風險投資。1997年10月,亞信CEO田溯寧遇到矽穀最著名的風險投資顧問之一羅伯森·斯蒂文,後者問田溯寧:“亞信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不知所以的田溯寧反問羅伯森:“什麼是商業模式?”作為CEO的田溯寧竟然不知道什麼是商業模式,羅伯森感到奇怪之餘,仍向其做了形象的解釋:“一塊錢通過你的公司繞了一圈,變成一塊一,商業模式是指這一毛錢在什麼地方增加的。”

簡言之,商業模式就是企業贏利的途徑和方法。一種包含了一係列要素及其關係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企業生存,有著一些必然的要素:資本、人力、產品、市場、商業模式、技術、貿易等,但決定企業成敗的因素中,當首推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也就是企業在給定環境中實現既定的財務目標所需要的內部活動和能力。它是一種係統的設計,用於衡量和打造一個企業的健康狀況和贏利方法。

雖然是一個新穎的名詞,在上世紀90年代才被廣泛使用,但商業模式在人們的商業活動的運用卻由來已久。有地圖者不迷路,有模式者不盲目。商業模式的成功,造就了許多偉大的企業。上世紀50年代肯德基的快餐連鎖,60年代沃爾瑪的零售連鎖,70年代聯邦快遞隔夜交貨的速遞方式,80年代戴爾的直銷戰略,90年代亞馬遜的電子商務……,都是商業模式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