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陳元禮衣錦歸故裏朱方正紅樓遇新知(1 / 2)

梁天意十二年,皇太後六十壽辰,舉國歡慶。當今天子素來以仁孝治國,籍此發下恩旨,天下休止兵事三月,此外加開恩科,擇其中成績優異者,補入各部;另特別指明,凡致仕官員子弟,在任時三品以上者,可舉薦一人,免試錄取。廷寄到了江城,大小官吏如獲至寶,巴巴的捧了去陳府討彩。那知文彥道:“聖上天恩浩蕩,是做臣下的福分,原不應推辭,爭奈自還鄉以來,習武以強身健體,於文章上甚是生疏,眾多子弟中竟無一個成材的,隻怕現在勉強報上去,將來為國效勞,若是稍有差池,豈不是授人以柄,上麵追究起來,大家都脫不了幹係。”

這文彥明顯是在明哲保身,當初舉族回鄉,也存了這份心思。但聖上旨意,那是容易駁回的嗎?文彥暗自在心中權衡一番利弊,語重心長地道:“自然老夫也不會讓大家為難的,現正有一名孫兒,名喚元禮者,天資雖是愚鈍,平日裏讀書還用點心思,倒可以赴京一試,隻是成與不成,全靠他的造化了。”本為自身考慮,話從他口中說出來卻冠名堂皇,諸人嘴上稱好,心中都罵他虛偽,悻悻的離開了。

文彥盤算著元禮此去,必定名落孫山,一者不惹麻煩上身,一者遵了聖旨,亦不讓別人拿了把柄。那知元禮年雖幼衝,學識匪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三詩過後,得了二甲第七名。殿前麵試之時,皇帝問及出身,元禮如實答道:“臣下乃前吏部尚書陳文彥之孫。”皇帝聞言思及舊事,頗有愧於陳家,遂格外開恩,元禮不用在各部曆練,直接放了外任,加官江州長史,今日就該到了。

望江樓熱鬧非凡,蔣誠將這一段新聞說完,諸人唏噓不已,議論紛紛,都說江城有陳姓一家,終身受用不盡。

且說茶客中有一男一女,年不過二十,白衣裝扮,腰佩長劍,容顏煥發,光彩照人。隻聽那少男笑道:“他們口中這陳元禮,要是細論起啦,還是你堂兄呢,十二年前結下的梁子,正愁沒法化解呢,這不,現成的中間人,替咱們引薦引薦。”少女正興致勃勃聽著故事呢,聽他這麼說,一臉的不高興:“我不認得他,他合府上下,沒一個是好東西的。”少男像是習慣了她的壞脾氣,打趣道:“那你就不是陳家的人了嗎?”少女低著頭,玩弄著衣襟,心中湧起有一股強烈的反感:“我才不是呢,打我娘親死後就不是了。”少男有點為難:“古話怎麼說來著,畢竟血濃與水,他對你還是有些感情的,我聽說從那件事後,他一直吃齋念佛,為以前的錯事悔過。”少女冷笑道:“佛祖還真是不開眼,不管多麼十惡不赦的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蔣誠拍手稱快:“姑娘說得極是,小小年紀就這種見識,實屬難道。“又站起身向大家施禮道:”各位,這新老爺再過半個時辰就到了,在下有些不方便,就不奉陪了。“他雖年過半百,依舊步履穩健,大踏步走出望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