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那些令人作嘔的食物,就會眯起眼睛、皺起鼻子、嘴角往後拉,有時還有作嘔吐狀。這就是厭惡的經典表情,它原本的刺激源就是變質的、令人作嘔的食物。在人類尚沒有食品衛生概念的時候,因為吃了變質的食物而出現嘔吐、腹瀉、發熱等病症,嚴重者可能會死亡。因此對變質食物的厭惡,就變成了一種生存本領。
文明與科技發展到今天,人類極少會誤食變質的食物,但是厭惡的表現卻留了下來,演變成對不良現象、事件和人物的反應。
相比憤怒、悲傷、恐懼,厭惡的反應沒有那麼強烈,表情變化也不劇烈。這是因為刺激源帶來的刺激並不大,不會對自身造成負麵影響。厭惡的刺激源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封建社會,一對男女單獨見麵會被人厭惡,而在如今,卻不是厭惡的刺激源。在當今社會,能引發厭惡情緒的大致有兩種情況:對刺激源的否定;認為差勁、可惡,卻不構成威脅。
有位誌願者(化名為H)參加心理學實驗,她講述了一個事情,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厭惡這種情緒的形成。
H是個漂亮的女生,在大學期間一直有人追求,但她一心以學業為重,一直到畢業都沒有跟任何男生約會。到了畢業典禮的那天,她突然收到一封信,大致內容是:H,我知道你暗戀我多年。因為學習的繁忙,我對你一直裝作視而不見。今天我們畢業了,學習的重擔也暫時放下了,我希望能跟你明確這段感情,一起步入社會。署名是個叫J的男生。H班上有不少男生,常來常往的就那麼幾個,她不記得自己跟J有過什麼來往。
一開始,H懷疑J是記錯人了,因此特地找到他來談一談。J是個自以為是的男生,雖然不英俊,成績也不優異,卻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萬人迷,而且不會輕易看女生一眼,有種高高在上的王子感覺。
H找到他,問他是不是弄錯了。J卻說沒有,還很篤定地說H暗戀他。H就問他,憑什麼說她暗戀他,四年來,他們說過的話屈指可數,幾乎沒有交集,何來暗戀之說呢。J告訴H,在開學典禮的時候,她故意踩了他一腳,還對著他笑,從那時他就認定H對自己有好感,否則怎麼會四年都不談戀愛,又不是沒有男生追,這不明擺著是在等他嘛。
這真讓H哭笑不得,她說開學典禮上的確是踩了他,但她不是故意的,笑一笑是起碼的禮貌,而四年都不接受別人的追求,是為了更專注於學業,她還想為讀碩士作準備。如果要談戀愛,也是考上碩士之後。後來J一直在同學中間說H暗戀他,弄得H非常尷尬。
在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H出現過一次厭惡情緒和一次憤怒情緒,厭惡情緒是在提到J執意認為H暗戀他的時候,憤怒情緒出現在說到J四處跟同學說H暗戀他的時候。心理學家問她為什麼厭惡J,她回答:“我討厭有王子病的男生,太自以為是,他長得又不帥,成績又不好,憑什麼認為我會喜歡他。我要喜歡,也是喜歡高高帥帥,起碼是有素養的男生。總之,他讓我覺得很差勁。”
還有一個類似的案例,也是一名誌願者提供的,這裏稱他為M。
M實習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自稱是導演的人,想發掘他當藝人。不可否認,M長得高大英俊,而且為人沉穩善良,再加上學識淵博,很適合當個優質偶像。不過M還是比較喜歡程序設計行業,對演藝行業沒什麼興趣。導演為了勸說他參演自己的電影,就說自己曾經跟很多名導演和名演員合作過,還說出了幾個演員的名字,有些甚至是捧過奧斯卡小金人的大腕。M當時心生懷疑,既然跟如此多名人合作過,為何他卻名不見經傳。不過出於禮貌,M並沒有立即走開,而是聽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