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現代傳播》“新聞學與傳播學”欄目1998至2008年傳播學類文章的選輯。全書共收錄25篇文章,占所有已經發表的新聞傳播學類文章的近二十五分之一弱。

“新聞學與傳播學”是《現代傳播》的核心欄目之一。過去十年,這一欄目見證了中國社會媒介化的進程,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與完善、學術研究的深化與拓展,它承載了本領域學人的探索和積累的豐碩成果,並伴隨著業界實踐不斷成熟和完善。

1998年到2008年,中國社會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性巨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對於時代主題、社會問題和學術話題的關注與研究應時而動,新聞傳播學是較敏感的學科之一,傳播學也在借鑒和吸收國外優秀成果,尋求傳播學的中國問題過程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中國傳播學科的發展是從借鑒開始的。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學者們譯介和研究國外的一些傳播和傳媒理論,包括一些批判性的研究。這種跨文化的學術生產過程在過去十年進入高峰。龍耘教授翻譯、美國麥克·摩根及詹姆斯·尚翰的《涵化研究的兩個十年——一個總體評估和元分析》是本刊發表的為數不多的大篇幅譯述之一。這是迄今為止對於傳播學涵化研究較為全麵的論述文章。劉建明教授《受眾行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是對西方經典傳播理論借鑒基礎之上的再發展與再研究。邵培仁教授《媒介恐慌論與媒介恐怖論的興起、演變及理性抉擇》是對西方媒介恐慌、恐怖論較為深入分析的文章。在《倫理的追問與學理的批評——對西方電視批評理論的一種解讀》一文中,時統宇先生基於對世界電視理論與實踐的長期觀察,做出了深刻的解讀。趙月枝教授身在國外,心連國內電信傳播實踐,她的《全球電信危機和產業重組的困境——一位美國學者的分析和警示》是一片重要的他山之石。

新聞傳播學是在1997年成為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進一步促動了學科、學術和相關學人的發展與進步。這和本輯圖書選擇文章的時段幾乎不謀而合。也恰恰是在這十年之中,傳播學開始著力關注中國自己的問題。傳播學者以高度的熱情在借鑒西方傳播學實證與批判的雙軌方式中,立足於中國現實,生產出了很多高質量的成果,逐漸承擔起了對中國現當代社會闡釋與建構的重任。

吳廷俊教授《互聯網成為大眾傳播的社會環境》一文敏銳地意識到了新媒體、社會發展及大眾傳播之間的密切關係。張國良教授《行為變量對議程設置敏感度影響的實證研究》一文是本刊刊登文章中對於實證研究運用較好的一篇。該研究借鑒西方議程設置理論,研究中國受眾行為。黃升民教授《社會意識的表皮與深層——中國受眾廣告態度意識考察》一文以廣告為例,觀察媒體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聯;程曼麗《從曆史角度看新媒體對傳統社會的解構》一文較早觀察到新媒體對中國社會深入肌理的影響。這兩篇文章均為社會傳播理論的佳作。童兵教授關注青少年成長的跨文化傳播語境,在《跨文化傳播與未成年人成長》一文中較早提出媒介素質教養的重要性。張君昌先生在提出“超媒體”概念後,遭到質疑,他在《“超媒體”還是媒體嗎?——答友人學術質疑》一文中,較早闡述了媒介融合的趨勢。郭鎮之教授《現代與後現代的雙重表征:當代中國的移動電話》則是當今研究中國移動電話傳播特征的力作,也是以媒介與社會理論研究中國問題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