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柳葉村(1 / 2)

青草蔓延在河邊水岸上,三月和煦的微風吹得人心癢。南河貫穿的這個鎮子仿佛也重新散發出盎然生機。

往來吆喝聲不絕於耳各式各樣的珍玩奇物被沿街拜訪,順著新春初抽的的柳絮紛飛,繁多的往來商販行人不禁在這紅塵的恩賜中停下腳步,為這難得的太平繁華駐足。不過一瞬一息,便恢複了塵世俗行。

整個江南一帶的富庶繁盛似乎像投影一般照進了這個依河而建的小鎮裏,外藩蠻夷以及中原地區的各地往來商客都於此處暫歇落腳,稍作休息,再南下蘇杭二府,而南河上遊幾十裏處則有一小村,名為柳葉村。因此地雜柳眾多,且村子分布狹長似柳葉而得名。

因在南河上遊,而周邊河岸頗直,故柳葉村處的一小渡口成了漂流多日的各類商船客船的歇腳處,常年柳葉村的村民們在農閑時節或者正午時分於村東渡口處,做些腳夫之類的力氣活,為自家婆娘娃子賺些外快和雜碎銀子。

柳葉村暫屬南河鎮管轄,據說多年以前這裏就是一片荒地,北方中原地區的人們受到瘟疫的毒害,柳葉村的第一代居民就逃到此處,而南河鎮的人們則害怕這群人進鎮傳來瘟疫禍害這個鎮子,又沒法趕走他們,於是同意他們在距南河鎮幾十裏處建了這麼個村子,將那幾塊依山的幹地給了他們。沒想到這群中原人並未像江南人一般種些水稻雜糧,反而將他們帶來的旱地作物埋進了地下,又靠著江邊的漁獲,算是漸漸安定了下來,甚至這些外來的吃食在南河鎮還有著不錯的市場,於是才漸漸發展成了當下的模樣。

江山是這柳葉村的第四代居民,他的太爺爺便是地地道道的漢中人,而如今到他這一代,早已沒了漢中的模子,已經融入了這柔情萬種的江南風雨中。按說這村中男丁女娃少有大名,下裏巴人沒那麼多講究,剛出生的崽子們都是怎麼爛賤怎麼叫,按照老人們的說法,名字叫賤了這命才硬得起。而江河不同,他家祖上還算富庶,出了幾個讀書人,到他父輩總算是在這江南立了足,日子過得去了,便想著讓他讀些書也好,回中原認祖祭拜也罷,總是上了幾年私塾,得先生那兒有了個大名,甚至先生連他娃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江河。

這先不說,這江山今年十六,上這私塾也好幾年了,識字倒是識了不少,但卻還算不上讀出了個什麼名堂。他本性性格跳脫,雖然人還尚算機靈,卻不喜這些之乎者也的書書本本,認得字,多去看了些話本野史雜書。

這日天氣尚好,太陽算是有點烈,江山急急忙忙從家中拜別爹娘後,一路抓著自己的布包奔向學堂。若不是昨晚在屋頂睡過了頭,想必今早也不會這麼著急地趕去。要知道,先生最近越來越嚴厲了,雖說不會打手心什麼的,那雙眼卻是相當厲害。

江山跑到碼頭上的時候已近辰時了,太陽在不遠的天空中掛著,微微而來的輕風不算清涼,甚至有些灼熱,幸而臨著江邊,幾棵年老的柳樹雖說談不上茂盛,好歹也為這群用生命勞作的漢子們提供了一些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