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據《九州注》記載,南疆惡地,十萬大山巍峨屹立,隔斷南北。中原人極少南行,一來道路險峻,二來猛獸橫行,使得南疆幾乎成為一處絕地。

神朝地處中原,轄地南疆,卻千年不得治,天塹之隔,凶獸之害,人力難為。

新皇即位,百廢待興,中原大地資源匱乏,田地荒蕪,已近腐朽。新皇登高,目視南方,指點江山,下達一道諭令:誰能探清南疆之邊界,資源之錙銖,物種之詳細,人口之幾何,便可封南疆王。此諭令迅速在中原大地掀起軒然大波,達官貴人紛紛派人前往南疆以求封王,各路散兵遊勇販夫走卒更是趨之若鶩,希冀一鳴驚人成為王侯將相。

中原大地歌舞升平近千年,文風盛行,書生遍地,文人曆來眼界甚高,隻喜舞文弄墨,成名多始於詩賦,仕途多助於文章,對南行頗為不屑。

王畿之地,位於中原大地之中央,城垣經曆代大帝建設,逾百丈,可擋百萬雄師。中央皇塔逾五百丈,遠觀其擎天而立,始築於開祖大帝。新皇十三世,乘禦駕小鯤鵬扶搖而上,於皇塔頂昭示天地,環受萬民跪拜。

相傳開祖大帝曾在中央皇塔之上修建天宮,天宮懸浮於皇塔上,名天空之城,建成後陡然消失,隻留下無盡傳說。

王畿之地四通八達,共有八條通途,**道,三十二小道,六十四小路。在第六十四小路上有一殘破院,不知其建於幾世,也從沒走出過鴻儒巨吏,人丁本不興旺,如今更加凋零,僅有先生一名,弟子不足十指之數,皆是附近人家的孩子。

第六十四小路是去南疆的必經之路,道阻且長,可以行人,路上卻是經常獸比人多。迫於生計,先生不得不在路邊擺起茶水攤,作為第六十四路唯一的秀才,他經常怨聲載道。誰曾想如今此路人來人往,多是趕路的南行者,長途奔波,大多會停下來歇腳,先生如今生意興隆,忙得沒時間教書。

嵩陽書院的八大弟子中,七個已經回家營生,隻餘一名弟子堅守桌堂,名叫甄正。

甄正的家人兩年前在伊川湖遊玩時被水蟒吞吃,他當時在學院讀書幸免於難,家裏隻剩他和一老奴,甄正給老奴一大筆錢讓他回家養老,從此甄正孑然一身,孤影相吊。還好原先家境頗豐,即使沒有收入來源,也夠他吃喝十數年。

甄正嗜讀書,然其不讀禮樂周易,隻喜讀野怪仙狐之誌。先生對他在學院裏看課外書早已斯通見慣,懶得管教,如今不教書了更是對他不聞不問。

這天傍晚,甄正在家中秉燭讀書,幾道黑影現於門前,透過窗紙陰氣森森。甄正欲起身查看,不料黑影破門而入,各個嘴蒙黑布,手執白刃,一進屋便撲到了甄正。

其中一名大漢道:“這宅子裏果然隻有一個瓜娃子,金銀首飾布匹燈油卻是手到擒來!”旁邊一個大漢附和道:“還是首領英明,未雨綢繆,尋到如此肥羊,備足金銀作為南行的盤纏。”

甄正這才明白,自己遭到南行匪徒的挾持,不僅財產盡失,恐怕性命都難以保全。“瓜娃子,老子問你,你家的金銀首飾都放在哪裏了?”匪首問道。甄正自知人為刀俎,隻能任其魚肉,便痛快地告訴了他們。

待匪徒們收好錢財,欲殺正,正忙道:“幾位大人可是要南行?南行之路道阻且長,毒蟲遍地,猛獸橫行,我從小在此長大,對此路很是熟悉,可以幫幾位大人到達南疆,求得封王。”匪首稍加斟酌,看到甄正孱弱模樣,並無威脅,想到此路確實難走,抓人指路卻是妙計,便應允了。

月光照射出萬物的影子,有幾個人影匆匆移動著,正是匪徒一行人。甄正兩手被縛於身後,走在路前,不斷被推搡著前進,匪首要在天亮前離開這個村子。

天色已亮,經過連夜趕路,甄正一行人已經來到伊川鎮。伊川是臨近第六十四小路上一個頗大的鎮,傳說鎮上有一神杯,向此杯請願,願望皆可實現,但是自古人們就沒有在伊川發現過什麼神杯,隻當古人開的一個玩笑。

伊川鎮傍山而建,山叫伊川峰,是中原第一高峰,主峰高達萬丈,峰頂無人去過,山旁有一湖,名叫伊川湖,湖水碧波蕩漾,深不見底,據說是中原第一深水湖。相傳這裏本沒有山,亦沒有湖,隻是一次天地大變,原先位於伊川湖的土石瞬間被“拔起”,立於深坑旁,成為伊川峰,深坑經年累月蓄積雨水變成了伊川湖。

近年來湖中出現一巨蟒,長近百丈,粗五六丈,血盆大口一張幾乎可以吞下一艘大船。甄正的家人正是葬身此蛇腹之中。如今臨近伊川湖已經看不到人家,伊川鎮的人口也因此驟減,路上還可以看見背井離鄉的人。匪首不明所以,問甄正緣由,甄正隻是淡淡地說,此地近年凶獸出沒,傷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