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現任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複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
有著新聞傳播、廣播電視、視覺文化等方麵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孟建出版專著、編著二十餘部,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承擔並主持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項目研究。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麵向2世紀的中國大眾傳播媒介結構與布局》;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項目《視覺文化研究——對一種文化形態的理論闡述》;國家奧委會的重要研究項目:《2008奧運會:中國對外形象傳播戰略研究》;上海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00世博會:上海形象競爭戰略研究》等,並都擔任了這些項目的課題組長。有著很好的國際學術背景,曾多次赴海外訪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活動。
彭吉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高教美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高教影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分會副會長,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第二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藝術學、影視學等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7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獎或優秀教學成果獎。先後於200年和2004年兩次被評為“北京大學十佳教師”,主講的“藝術概論”課題已於2004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迄今為止,已出版或發表了300多萬字的專著、譯著和論文。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兼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高校電影聯盟副主任,中國電視家協會高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理事。先後擔任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評委。《電影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英國)、《傳播與社會研究學刊》(香港)等刊物編委。著有《百年跨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當代電影藝術導論》、《尹鴻自選集:媒介圖景·中國影像》、《新中國電影史》、《尹鴻影視時評》、《世界電影史話》、《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Media in China》、《百年電影經典》等。擔任過數百部集影視節目的策劃、顧問以及多個著名電視欄目主講嘉賓。
高鑫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電視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專著《電視劇創作概論》、《電視劇的探索》、《電視藝術概論》、《電視專題片創作》、《高鑫電視藝術文集》(上卷理論集,下卷評論集)、《電視藝術學》,主編《電視藝術美學》、《中華藝術辭海·電視卷》(合作)、《電視專題》、《電視劇賞析》、《中華百科辭典·電視卷》《20世紀中國電視劇史論》。擔任主編、副主編、編委所編撰的辭書計有:《中國應用電視學》、《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電視卷》、《電視藝術辭典》、《中外影視名著大辭典》、《宣傳輿論大辭典》等。
薑依文中國傳媒大學《現代傳播》編輯部高級編輯。
43年生,原藉江蘇省蘇州市。65年畢業於複旦大學中文係,同年分配到北京廣播學院,先後在漢語教研組和新聞係擔任教學和資料等工作。82年起一直在北京廣播學院學報編輯部擔任編輯工作,曾負責“電視業務”、“紀錄片研究”、“新聞理論”、“新聞學與傳播學”等欄目。其中,“新聞學與傳播學”欄目曾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期刊優秀欄目一獎。在此期間,撰寫論文與評論十餘萬字,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國記協、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廣電總局頒發的7個獎項。2003年正式退休。
俞虹北京大學藝術學係教授、博士、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6年出版專著《節目主持人通論》,該書8年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三屆優秀專著獎二等獎,2000年獲中廣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首屆專著獎一等獎;修訂版2004年獲中國高教影視學會教材一等獎,主編《跨世紀中國城市電視發展與展望》;《當代社會階層變遷與電視傳播的價值取向》2003年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
論文有《電影美學縱橫》(一)、(二),《愛森斯坦蒙太奇美學管窺》,《理性電影》,《蘇聯蒙太奇學派》,《日本電影民族風格的形成》,《完美主義者黑澤明》《尋找日本電影的新生機》,《黑暗的一頁——日本軍國主義時期的侵華影片》等;參與翻譯的電影理論書籍文章有《電影理論文集》、《熊井啟的電影》等多種多篇;電影劇本有《西區故事》、《墨西哥萬歲》等多部以及文學作品《德·古裏亞詩選》、拉斯普京的中篇《最後的時刻》等。
曾慶瑞,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37年月6日出生,湖北武漢人。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本科。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副博士研究生。同年7月到原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任教。參與創辦我國高等教育學科係列中電視劇藝術專業教育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教育的完整體係,開啟了電視劇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先河。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中國傳媒大學特殊貢獻教授。”校內曆任廣播電視文學係副主任、主任,電視劇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外兼任中國作家協會台港澳暨華文文學聯絡委員會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藝術評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3年前,教學與科研主攻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出版有《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科論》、《中國現代小說史》(上、下,合著)、《中國現代話劇文學史》(上)、《魯迅評傳》、《徐誌摩與陸小曼》(合著)、《文學“台獨”麵麵觀》(合著)、《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合著)等十餘種,又主編或合作主編圖書多種。著述成果和趙遐秋的相關成果合編為《曾慶瑞趙遐秋文集》—8卷出版。3年後,教學與科研主攻電視劇曆史與理論,創建中國電視劇藝術學學科理論體係,被譽為這一學科的奠基人、開創者。先後在30餘種報刊上發表理論和評論文章近400篇。出版有《守望電視劇的精神家園》第、2、3輯,《我的電視劇觀》,《中國電視劇藝術學學科論》,《中國電視劇藝術研究方法論綱》,《電視劇原理》第—5卷《本質論》、《文本論》、《創作論》、《接受論》、《發展論》,編為2卷集《曾慶瑞電視劇理論集》出版。主編有《電視劇藝術學叢書》、《影視藝術學博士論叢》等。創作有電視劇文學劇本《徐誌摩》等。
時統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新聞事業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視新聞獎評委。
主要研究領域為廣播電視理論與實務,著有《電視影響評析》、《電視批評理論研究》、《收視率導向研究》(合著)等。
鄭世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處長。
曾先後在《現代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河南大學學報》、《電視研究》等權威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代表性的論文包括《文化命名權的搬演——透視央視大賽策略》、《論電視媒介權力的概念及內涵》、《在權力視野中對電視媒介性質的重新定義》、《消費語境下電視遊戲娛樂節目探微》(獲第七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電視藝術論文理論類二等獎)、《論電視直播在國家哀悼日中的社會功能》等。2006年元月出版專著《權力的影像——權力視野中的中國電視媒介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顏純鈞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有: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福建省傳播學會會長、福建省美學學會副會長、福建省電視家協會副主席等。
個人專著包括《電影的讀解》、《與電影共舞》、《記述與呈現》、《電視編導概論》等七部,主編《文化的交響——中國電影比較研究》、《影視寫作教程》兩部,參編《影視藝術教程》等六部。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兩百多篇。除了學術研究,業餘從事文藝創作。有小說、散文、隨筆百餘篇,影視劇本十餘部集。
若熱·桑帕約(JorgeSampaio),3年月8日生於葡萄牙首都裏斯本,早年畢業於裏斯本大學法律係,獲法學碩士學位。他78年加入社會黨,曾任該黨全國書記處書記,7年起連續四次當選為國會議員。桑帕約87年成為社會黨議會黨團領袖,8年出任社會黨總書記。
桑帕約8年2月當選為裏斯本市市長,6年月和200年月連續兩次當選總統。
朱光烈,37年生於山東掖縣(現萊州)的一個農家,6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並分配到中央調查部工作,曾經擔任過反革命“職務”,78年調教育部,默默無聞,82年回廣播學院,笠年任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深知自己不適合做這份工作,由於自己一再要求86年由副部長職務調任新聞研究所副所長兼《新聞廣播電視研究》主編,不久因工作表現不好失去了副所長的職務,領導難於安排工作年,“離休”在家一年,2年出任《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後更名為《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副主編,主持全麵工作,直到年退休。
黃鳴奮,廈門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文論、文藝心理學、文藝傳播學、電子藝術與計算機文化之教學研究。
對傳播學的興趣最初體現在有關交往的研究中。畢業從教之後,在撰寫專著《藝術交往心理學》(87)、《藝術交往論》(3)時,讀了一兩本國外出版的傳播學專著,深感興趣。雖不覺得其理論有何高深之處,但感到其視角很新鮮,便自覺不自覺地以之為觀察藝術現象的出發點。
真正以“傳播”名義出版個人專著,始於7年出版的兩本書,即《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與《傳播心理學》。前者源於近400年來世界範圍內相關文獻的爬梳,後者基於個人對傳播學基本原理的思辨與演繹。由於前一項研究,首次在國外接觸並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3);由於後一項研究,認定人際傳播可以用生命機製進化、需要係統分化、交往六層次、交往六水平、傳播六要素等原理來概括。近年來在傳播領域的研究,從研究內容來說得益於與計算機、互聯網的進一步接觸,從研究角度來說將傳播六要素等原理應用於網絡媒體與藝術關係範圍。陸續出版的個人專著有《電腦藝術學》(8)、《比特挑戰繆斯:網絡與藝術》(2000)、《超文本詩學》(2002)、《數碼戲劇學》(2003)、《網絡媒體與藝術發展》(2004)、《數碼藝術學》(2004年);教材有《電子藝術學》()。此外,還出版了《說服君主:古代的諷諫傳播》一書(200)。發表與傳播有關的論文近百篇。
張振華原國家廣電部黨組成員、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高級編輯、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享受國家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現任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廣協會副會長、專家組組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名譽院長。
著有論文集《往事如金》、《求是與求不——廣播電視散論》,主編了《中國廣播電視新論》、《中國廣播電視概要》、《中國對外廣播史上的新篇章》等。
堯風,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總裁、台長。原名李曉楓。生於52年8月,四川省嶽池縣人,高級編輯,博士。曾從事教育工作,做過中、小學教師、縣文教局幹事、副局長。84年起先後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委常委、縣長、縣委書記、行署副專員、萬州市委副書記,7年起任重慶市廣播電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正局級)兼重慶電視台台長,2004年月任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黨委書記、總裁(總台長),並擔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理論研究會和高校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視協互動電視委員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和重慶大學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西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等社會兼職。
自7年先後擔任重慶電視台台長後,創建了“以節目質量為中心,以成本核算為基礎”的管理模式,使重慶電視台以跳躍式的發展步伐,實現了從計劃單列市台向直轄市台、從區域電視台向衛星電視台、從全國一般性台向中國一流電視傳媒的曆史性跨越。
主編了《中國電視傳播管理實務》《中國電視傳媒管理概論》《中國電視品牌節目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國電視媒體體製改革》《中國電視傳媒資本運營》《中國電視傳媒資源整合》等理論專著,先後發表了《試說電視產業化經營》、《迎接中國電視體製的偉大變革》、《廣播電視資源整合六論》、《中國電視產業集團化的未來之路》、《中國電視產業發展論綱》、《一體多元:中國電視的理性重構與產業轉型》、《公益為本,經營為用》等理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