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聶府聚議(2)(1 / 2)

不過,顯然大家的顧慮並未被打消。田緒去世的消息匿而不發,就是怕發生意想不到的變故。從遠的說,魏博是河朔三鎮兵力最強的一個,一直以來都是朝廷的眼中釘。他們正在謀劃的事可能觸怒朝廷,十幾年前,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和淄青節度使(轄區今山東省)李正己去世時,他們的兒子李惟嶽和李納分別向朝廷上書請求繼承父位。他們的請求被皇帝李適堅決拒絕。因為這件事,李惟嶽與李納聯合魏博當時的節度使田悅、山南節度使梁崇義以武力與朝廷相抗。李適遂征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開始真刀實槍的武力削藩。這場對戰讓河朔三鎮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李納大敗,淄青軍力元氣大傷;李惟嶽被其部將殺死,大將張忠歸降朝廷;田悅負隅頑抗到底,拖累魏博陷入連年不休的戰亂,上下對他都頗多指責,投降後不久便被久懷怨憤的堂弟田緒滿門抄殺。雖然此後朝廷改變對邊鎮政策,對兵力強大的魏博更是采取姑息懷柔態度,但是,遇有新舊更替的時機,仍是上下惶惶。從近的說,藩鎮之間發生劫掠土地和人口的事時有發生,自田承嗣到田悅、田緒,魏博曾屢次與周邊的藩鎮發生爭鬥,樹敵眾多。他們窺伺報複也由來已久。魏博最為忌憚的,是臨近的昭義和陳許(藩鎮名,轄陳州、許州兩地,今河南省的部分地區,治所在陳州,今河南淮陽)兩個方鎮。昭義與魏博、成德兩大方鎮毗鄰,兵力強大,其節度使一直效忠於唐朝朝廷,是唐朝朝廷監視和對抗三鎮的重要據點。加之去年元誼奔魏州,兩鎮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陳許雖然麵積狹小,也不與魏博相鄰,但是,其要臣均為朝廷死忠份子——節度觀察使曲環是平定安史之亂和抗擊吐蕃的名將,對河朔三鎮恨之入骨;他的智囊、判官劉昌裔也是朝廷消藩派的積極主張者。如果魏博發生變故,他們會不會趁機出兵,攻城略地,引發藩鎮戰爭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刺殺案件接連發生,難道僅僅是巧合?久在官場的人不相信巧合。所以,他們就不得不小心地思考幾個問題:

已死的三人是不是因為政見違逆刺客的意願而遇刺?

刺客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刺客是誰派出的——是朝廷,臨近藩鎮,還是……少主本人?

在弄清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他們不想過早地表明立場。

“各位,在下有個提議,不知值不值得一聽?”戴著黑紗鬥笠的人開口了。他的聲音平靜,淡漠,不帶一絲喜怒哀樂,好像並非人聲,而是如竹石一樣沒有生命的東西發出的。

“願聞其詳。”田季安說。

“既然各位擔心的是人身安危,不知道少主能否先督促府衙將刺殺案件盡快查清,找出刺客的身份和目的,打消大家的顧慮?隻要沒有後顧之憂,推舉留後必定一呼百應,少主繼任之事也不會有任何障礙。”那個人說。

田季安看著他,低頭沉思。一呼百應嗎?眼前這位的確可以做到。魏博除魏、博、相之外的四個州,都是他的勢力範圍——四州的兵馬使都曾是他的忠實部下。如果他不是已經遁世,田季安會把他當成頭號威脅。但現在他是自己的重要謀士。

要接受他的意見嗎?田季安仔細思索著。事實上,如果今天的酒宴不是安排在聶府,也許不會有人來。斯是亂世,除了自己,還敢相信誰?他們肯來,隻是因為彼此利害相關——相對於節度使與僚佐之間的道義,攸關性命的利害關係顯得更可靠。朝廷、臨近藩鎮和刺客或許令人憂心,但是他們真正計較的是他們為他——這個未來的節度使犧牲是否值得!想到這裏,他的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他突然扭頭看著田興說:“堂叔,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