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1章(1 / 3)

等廢太子的詔聞傳遍天下的時候,“消極怠工”的錢元脩夫妻還沒有走到益州,當然,信件也是一封都沒有送出去。

這一路上,他們夫妻帶著個孩子,可是過著遊山玩水,神仙眷侶般的日子,隻是,也隻是一開始而已。等到後來也不知道是誰透露了他們的身份,就沒有那麼愜意了,沿途都有人迎接,安排住處,雖說方便了許多,卻也有諸多的不便,更是欠下了許多的人情,尤其這對夫妻也不是那麵硬心冷的,對於那些無故獻殷勤的人,也大多猜到一些緣由,不外乎錢元脩頂了個“盛寵”的招牌,當然,也加上一個“財神爺”的外號。

要知道,不說迅速發家致富的錢家,就是那些得到過錢家指點的益州普通商戶或者百姓們,如今也可以稱得上是富得流油。

自古“千裏做官為的吃穿”,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哪朝哪代都少不了所謂的貪官汙吏,以至於有了一個清官就格外的紮眼。

但是對此相應的,還有一句“伸手必被捉”,貪贓枉法也不是沒有風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算未做到“官逼民反”的地步,但是除非你做到雁過無痕,否則,在皇帝和政敵不想清算你的時候,你貪多少都無所謂,可是一旦成了礙眼的,你即使隻占過一文錢的便宜,也會成為丟官掉爵的憑據。

做官就沒有過不占便宜的,就算是錢元脩在任上的時候也拿過那種所謂的“份子錢,”頂多是他從沒有伸手跟人“要”過罷了,水清則無魚,各行都有各行的“規矩”,並不能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而且,曆朝曆代,這種潛規則下的“孝敬”,已經成了各級官員理所應當的,比薪水更吸引人的“正當”收入了,就連皇帝,也是默許了的,怎麼能夠因為他一個錢元脩而有所改變?

當然,若果有錢元脩那樣,名正言順掙錢的門路,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就算是那種灰色收入堆滿倉,也不用提心吊膽的擔心被人捉住手腳。

不錯,景氏自建國以來,實行的都是“以薪養廉”,可以保證官員有足夠的薪水養活家人,隻是,人都說“欲壑難平”,人都是“有了還想有”永遠都沒有個知足的時候,再說,隨著升官,那些原本還算是清廉的官員也慢慢的會隨大流養起三妻四妾,就會多出庶子庶女,伺候他們的家仆也會相應的增加,不算上天災人禍,單說最普通的婚喪嫁娶,給上司、同僚的各種人情往來,都是他們即使紮著脖子,不吃不喝也供應不起的,那裏還會有錢元脩那樣,竟然在任上掏私房錢替百姓辦事的“傻子”?因此,錢元脩隻做了三任官,卻封了侯爵,升遷速度,可謂三百年來頭一個,雖說有些機巧奇遇在裏麵,卻也到底沒有人敢說過什麼,畢竟,他的政績斐然,官運亨通,並不是憑空得來。

錢元脩和郭燕無端受人禮遇,自然也不願意欠人家人情。

要知道,錢元脩雖然已經封侯,可是真正混在官場沒有幾年,而且有過交情的人也不多,加上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都如此奉承了,你如何能夠舔著臉笑納?於是,夫妻兩個不得不挑揀著能夠指點的,點撥一二。

如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沒走一地,錢元脩夫妻最少都要歇息一天,仿佛神棍般的“指點”一下,才得以脫身,要不是錢元脩夫妻稱有聖命在身,恐怕等明年還走不到益州去。

錢元脩夫妻倒還罷了,倒是把個小錢順鬱悶的夠嗆。

開始的時候,父母便裝微服帶著他逛街遊玩的,越到後來,父母隻顧著安撫,接待那些聽都沒有聽過,跟狗皮膏藥一般甩都甩不掉的人了,卻忙的連見他一麵都不容易,因此,等錢元脩夫妻因為聽聞“廢太子”詔書變得不近人情,拒絕所有人的探視,安排飲食,住宿,快馬加鞭的掉頭回京的時候,小錢順那黑了幾個月的臉,倒是難得的露出了笑容來。

好在原本對錢家人敬若神明的一些人,也知道他們急於回京的原因,一個個也未在上門叨擾,頂多也就是提供住宿上的方便,默默的盡自己的心意而已。

錢元脩很快就帶著郭燕及錢順和少數幾個心腹家人回了京城,一幹行禮與多數家人都留在後麵,慢慢的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