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認識中醫(1 / 1)

我翻找著書本前後,試圖尋找“氣一元論”的解釋。不管如何,先把這個搞清楚,之後再看別的課外書以拓展加深理解。

「 氣,是存在於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

確實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然而這是古人根據自然界有雲氣、霧氣、風氣,人體有呼吸之氣等,由此歸納總結為,萬事萬物都有“氣”的存在,從而產生“氣”的宇宙觀。

張竹本在腦中回想了一下自己高中學過的哲學知識,這不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嗎?他是如此猜測的。

而這本原之氣,又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這樣就很完美地解釋了氣作為萬事萬物本原的理由了,有可以看得到的,還有看不到的,這麼一想,確實是萬事萬物都有“氣”呢!

氣一元論的內容也是十分豐富,首先就是說,“氣是物質的。”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特色不就是如此嗎,將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世界的物質本原,很合理!

張竹本突然想到,《靈樞·決氣》裏關於論述六氣的概念,這“氣”還分六種嗎?他馬上搜索相關條文。

「黃帝曰: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

我認真研讀名家講解,這才了解到,這氣雖然都是同源而來,但是他們各有特點。就像雙胞胎,兩人也是同一個母親,但是長相性格什麼的都會有所不同,就是這個道理吧!

這六氣了解起來,還真不容易!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男女兩神結合而成新的生命,常常“先”於身體產生的氣,這就是先天之精。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上焦能夠“開發”,即開泄、發散。你吃進去的飯,也就是五穀之氣,依靠上焦將其化為精微物質,宣散全身。

“若霧露之溉”又是啥意思?就像晨起的大霧或露珠,我們感覺空氣中很濕潤,這個霧露會澆灌滋潤大地。“氣”就像霧露的功能一樣,霧露灌溉大地,氣布散全身。

張竹本想了想那種全身濕氣環繞的感覺,不禁渾身難受了起來。

“熏膚”即溫煦皮膚,所以吃完飯會有全身暖暖的感覺,就是這個原因。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我們出的汗,就是津!

張竹本不禁想感歎一句,學習果然如逆水行舟,很吃力啊!這小文言文看的,頭都大了。

「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飲食水穀到人體後,化生的精微之氣很豐富。“淖澤”就是濃濁潤澤的部分,輸注於骨,“骨屬”就是骨頭的關節,關節受到滋潤,能夠正常屈伸。滋潤的液到達全身骨髓,自然也就包括腦髓,還能滋潤皮膚。這“液”的作用,可真強!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這句話,我有些不懂,注釋也比較簡單,隻好在這裏打個問號了。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脈,就是要約束營氣,讓它在規定的通道循行。我想到了它對應的衛氣,衛氣行於脈外,而營氣行於脈中。

沒想到,這關聯相關知識,就聯係出這麼一大堆,真可謂是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啊!

氣一元論還比較重要的內容就是,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運動,也就是氣機,包括“升、降、出、入、聚、散”六種基本形式。氣的變化,稱為氣化,這氣化,聽著就更深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