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日學校防災教育為例
周潔滿新茹郭攀霞
導言
自然災害是個全球性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地震、台風、海嘯等各種災害讓人們重新反思應該如何更好地應對災害、保護生命。作為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日本在防災減災中取得的成績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肯定,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東北地區特大地震中,日本國民的防災意識和麵對地震時沉著冷靜的自救和互救行為,讓我們看到了日本防災教育體係的卓越成效。日本不僅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災害對策體製和綜合防災技術體係,而且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由政府、社會團體、個人組成的全社會的防災教育體係。其中,學校的防災教育在日本的防災教育體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曆次災難證明,一旦災害發生,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往往是自救能力較差的學生,因而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以“減災始於校園”為主題的活動。日本、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國家也已在學校開展各種各樣的防災減災教育活動,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國雖屢遭自然災害侵襲,在學校防災教育方麵卻仍然存在大量問題。特別是汶川地震中大量學生的喪生,又一次向社會敲響了警鍾。現有研究指出中國的防災教育落後,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未能係統地納入日常教育之中,有限的防災教育始終停留在刻板化的程式中,人們的災難知識和逃生技能薄弱,防災意識薄弱。現有模式的巨大疏漏使學校防災體係的重建更具迫切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校防災的特殊性和薄弱性決定了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現有的防災減災模式,構建安全的學校環境。
現有的研究成果集中於針對我國防災教育劣勢和日本防災體係優勢的理論分析,數據定量分析少,有限的量化分析也多為就單一地區的數據調查,缺乏區域對比性。理論分析研究對象雖然廣泛,但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針對性不強的弱點。因此本課題小組決定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先進行調查問卷,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探討日本模式的借鑒作用,以期能為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學校防災體係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課題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國內中學生防災意識的現狀,分析出我國學生防災意識薄弱的具體環節及導致其產生的深層社會原因,進而參照日本防災體係,提出構建我國學校防災體係的合理化建議。本次研究采用了數據定量分析和資料整理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1.研究問卷的設定
心理學上的認知通過組合可以轉化構成行為地理學上災害認知的幾個要素:關注程度、災害知識、災害意識和應急行為。關注程度是災害認知的基礎。災害知識是進一步形成災害意識、防災行為的理論基礎。災害意識(尤其是防災意識)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於災害的態度和應對災害的行為傾向。應急行為是災害心理認知的外在體現。
基於研究目標和上述理論基礎,我們設計了本研究的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內容包括:(1)被調查者的個人資料;(2)災害關注程度;(3)災害意識(主要是地震防災意識);(4)關於地震的理論知識;(5)應急行為;(6)對減災教育的看法。考慮到學生答題的積極性和認真程度,我們按照這幾項調查內容設置了12道問題,分項列表如下:
2.研究對象的選取
為了研究學生防災意識的區域性特點,我們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分別按照市、縣、鎮的級別,從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抽取了1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天津市、黑龍江省綏棱縣、陝西省大柳塔鎮。這三個地方可以看作是不同區域、不同級別城市的代表。調查對象為我們從天津市耀華中學、黑龍江省綏棱縣林業局第一中學、陝西省大柳塔鎮中學2010屆(初二)隨機抽取的三個班級,回答問卷的學生總數為124人,男生64人,女生60人。年齡在14歲到17歲之間。
3.調查研究的過程
2011年3月25日,小組成員分赴三個地區,在當地教師的配合下對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首先我們講解了調查目的和注意事項,接下來的15分鍾時間,進行了問卷調查的答題活動。學生問卷回收後我們的小組成員針對防災教育問題,對當地多名教師進行了隨機訪問。整個調查過程共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24份,回收答卷124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針對問卷,我們首先進行總體分析,進而又進行了三個城市的比較分析,最後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做了檢驗分析。與問卷調查同時進行的是對日本相關資料的收集,在問卷調查結果與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中日兩國的情況做了進一步思考。
二、調查結果分析及我國學校防災教育現狀
1.調查結果
(1)你認為身邊可能會發生什麼災害?
A.地震B.火災C.台風D.煤氣爆炸E.其他
所選取的三個城市都屬於北方城市,且隻有天津屬於沿海城市。學生們認為其身邊災害的主要類型為火災,這個比例接近56%,其中天津地區這個選項的比例最高。地震和其他類型災害的比例並列第二位,其中大柳塔鎮的學生認為該地發生地震的幾率與發生火災的幾率同樣高。據調查,該地並無地震曆史,所以筆者推測,學生們有此意識源於近年來的重大災害報道。此外,各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學生認為有發生煤氣爆炸的可能,這與各地普遍使用煤氣管道有一定聯係。然而,筆者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天津屬於沿海城市,但學生們卻沒有一個人認為可能發生台風災害。
(2)你認為身邊可能會發生什麼災害?你會從哪裏了解災害信息及預報?
A.電視B.網絡C.報紙D.其他
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同學們了解災害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其次是網絡,報紙所占比例最小。其中越是發達的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程度越高,學生獲得災害信息的方式越多。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對電視這一媒介的依賴度更高。所以,未來在宣傳上,各地要因地製宜,重點發揮電視媒體在防災、抗災方麵的優勢力量。
(3)你認為地震有可能發生在你身邊嗎?
A.可能B.不可能C.不知道
從總體來看,認為地震可能發生在身邊的占到了52%(64÷124≈52%),其中天津、陝西省大柳塔鎮比例較高,綏棱縣的比例相對低很多,這顯然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天津處於地震帶,因而學生們的防災意識比較高。大柳塔鎮位於礦區,學生們對於地震有一定的危機意識也可以理解。而綏棱縣在曆史上基本沒有地震記錄,因而,學生們對於地震的恐懼感比較弱,當然,也很容易造成老師和學生的麻痹大意。
將此題與第一題聯係起來思考的話會發現,雖然天津學生在此題中回答可能發生地震的比例比較高,但與其他災害相比,他們認為火災發生的幾率更高。
(4)你知道你所居住的地方哪裏有應急避災場所嗎?
A.知道B.不知道
由數據可知,不知道緊急避難場所的人略多於知道的人,占到了54%。而接下來我們在第八題的數據中發現,在熟睡中突遇地震的情況下,有至少14%的學生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逃離現場,雖然他們可能並不知道緊急避難場所的位置。也就是說,一旦發生災情,學生隻是單純地逃離現場,卻不了解避難場所,這難免會造成更加混亂的情況。如果是地震、大火災等比較嚴峻的災情,勢必會造成更多傷害。因而,建議學校教育能夠擴展防災教育的廣度和細度。
當然,我們從三個城市的對比中也發現,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知道避難場所的人員有所增加。我們可以推測,這一方麵是因為大城市的設施比較健全,另一方麵是因為大城市的教育比較到位。
(5)你家裏有沒有準備防震救急物品?
A.有B.無C.不知道
家裏有防災救急物品的隻占23%,沒有的占到了48%。其中天津的43名學生中回答家裏有防災救急物品的隻有19人,由此可見,天津的學校教育並未完全傳遞到家庭中,同時,家庭防災教育也遠沒有達到學校教育的水平。天津以外的兩個地區,家中準備救災物品的隻占11%,更是少之又少。
(6)你認為破壞性地震能否預防?
A.可以B.不可以C.不知道
隻有約48%(59÷124≈48%)的學生清楚地知道破壞性地震不可預防,由此可見,學生們的地震常識有些不足。在三個城市中,綏棱縣的學生在這方麵表現得最不好。看來,地震常識的科學教學還有待加強。
(7)引發地震的因素是什麼?
A.地殼變動B.月球引力C.人為作用
從第7題我們可以看出隻有43%的學生了解地震的誘發因素,高達57%的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即便是防災教育做得最好的天津市,錯誤率依然高達49%[(13+8)÷43≈49%],由此可見中學生地震科普知識的匱乏程度。
(8)你正熟睡時,突然地震,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A.趕快找個地方躲B.趕快逃出去C.先繼續睡,如果搖得厲害再說
我們都知道,一旦發生地震,貿然向外跑很可能被墜落的物體砸傷,因此,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總體上來看,三個城市中做出正確選擇的達到了60%,但從三城市對比圖可知,天津和陝西的學生比較好,而在綏棱縣選擇趕快逃出去的學生占到了59%(23÷39≈59%)。雖然在前幾題的調查中,綏棱縣的學生表現出了要利用學校的防護措施進行防護,但此題暴露出大家在地震情況下處理不得當的問題。由此可見,大家對於火災等常見災害的處理雖然有一定常識,但對於地震的防災知識仍有待加強。
(9)地震發生時,應該躲在桌子底下嗎?
A.可以B.不可以C.不知道
總體來說,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還不錯,有一定的應急自救常識。但是天津的很多同學都回答錯了,明明參加過演習,還不明白如何正確應對,看來,防災教育的實行與效果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10)如果發生地震的話,你認為學校教學樓會出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