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表可以看出,隨著柔道的國際化,柔道的重量級別的數量不斷增加,體重的上限被不斷提高。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除了無區別一級外,奧運會以及國際錦標賽所采用的重量級別製基本固定在七級製。此後考慮到選手體格的變化,在各級別的體重設定上有所調整。與其他級別相比,圍繞無限量級的設定上曾產生過一些分歧。現在的奧運會柔道比賽沒有設立無限量級。在1972年舉行的慕尼黑奧運會上,路斯卡選手分別在重量級和無限量級兩個級別中獲得金牌,在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巴利基選手獲得重量級金牌、無限量級銀牌。重量級選手分別在兩個級別的比賽中獲得獎牌的事例引發了關於比賽公平性的爭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召開前取消柔道比賽中的無限量級的論調成為主流,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無限量級比賽增加了“每名選手隻能參加一個級別比賽”的限製條件,將95公斤以上級別與無限量級別合二為一。在1992年首爾奧運會上女子柔道比賽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比賽采用七級製,沒有設立無限量級比賽。之後,奧運會女子柔道比賽的體重設定標準雖然有所調整,但是始終沒有設立無限量級比賽。現在的世界級比賽中隻有世界柔道錦標賽保留了無限量級比賽。由此可見,奧運會柔道比賽和世界柔道錦標賽這兩大柔道比賽在是否設立無限量級方麵存在著差異。世界柔道錦標賽保留無限量級的主要原因在於弘揚柔道“柔能製剛”的宗旨,為體重較輕、個頭較小的人挑戰比自己強壯、高大的人創造了機會。換句話說,奧運會取消無限量級的體重設定標準體現了行為的“有用準則”,與之相對,世界柔道錦標賽的做法則體現了“有用準則”與“原則準則”的兼而有之。
推動柔道作為競技體育發展的另一大舉措是彩色柔道服的采用
可以說,彩色柔道服的采用是時代所趨,與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相適應。現在的世界級柔道比賽(包括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青少年錦標賽、世界杯),都規定一方選手必須穿藍色柔道服。相比之下,日本國內重視傳統,迄今為止在其國內比賽中雙方選手都著白色柔道服。通過彩色柔道服讚成派的主張,我們可以讀取以下信息。“(1)觀眾容易識別”意味著在柔道比賽中觀眾的存在舉足輕重,穿著彩色柔道服是為了讓觀眾(不僅是比賽現場的觀眾,還包括電視機前的觀眾)更好地理解比賽,換句話說,這是一個以滿足比賽觀賞者要求為目的的舉措。“(2)可以減少裁判的誤判”表明比賽時同色著裝不利於裁判。這就意味著為實現比賽的公平而從顏色上區分柔道服實際上是在滿足比賽參與者追求公平性的要求。“(3)受到電視觀眾的歡迎,從而增加國際柔道聯盟的收入”反映了20世紀中葉以後,電視機成為生活必備品,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柔道等體育運動形式這一現實。滿足電視觀眾的需求是國際柔道聯盟獲得經費的重要渠道。“(4)事關柔道作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生存與發展。”反映了如果不在著裝上實現與其他奧運會項目的均一化,柔道將有可能被驅逐出奧運會舞台的擔憂。在彩色電視機十分普及的今天,如果雙方選手都著白色柔道服,不利於電視觀眾進行區分,不能滿足電視觀眾的需求。柔道比賽的收視率如果低於其他競技項目,就意味著轉播收入的減少。從讚成導入彩色柔道服一派的意見中可以看出,導入彩色柔道服的目的在於滿足包括電視觀眾在內的廣大觀眾的需求。國際柔道聯盟最終采用彩色柔道服,是基於行為“有用準則”做出的選擇。
3.小結
二戰結束以後,為了徹底清算軍國主義,曾經被編入戰時體製的學校柔道一度被禁止。為了重新振興柔道,日本柔道界將競技體育定位為今後柔道的發展方向,並進行了一係列相應的改革。與此同時,在歐美各國,柔道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越來越受到歡迎,隨著習練者和各類比賽的增加,國際柔道聯盟的成立不僅更好地推動了柔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而且使柔道具備了登上國際舞台——奧運會的實力。為了進軍奧運會,世界柔道聯盟不斷做出調整,陸續導入了重量級別製、彩色柔道服等。二戰以後柔道之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取得如此重大的發展,其主要原因在於它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趨勢、滿足人們的要求。
結語
本文運用作田啟一的“三大行為準則”分析了柔道的起源以及其日本國內以及世界範圍內得以普及的原因。柔道的誕生即柔術向柔道轉變的契機源於嘉納治五郎希望變得更強的內在欲求。對於身材較為瘦小的嘉納來說,要想不被身材高大的同學欺負,最有效的自衛手段就是柔術。在學習柔術的過程中,嘉納發現老師的教授法、柔道服、練習方式等方麵存在著局限性,為了更大程度地滿足習練柔術的欲求,他一方麵致力於確定基本技術理念、鑽研柔道技巧的分類、改進技術指導的方法,增加了包括“亂取”在內的自由練習部分,提高了柔道練習的趣味性,另一方麵嚐試改良柔道服。隨著門下弟子的增加,嘉納感到無視個人的入門時間與個人資質實施均一化教學的方式不合理,於是引入了圍棋以及日本將棋中的段位製,明確區分弟子們的技術掌握程度,分段位進行比賽,並對升段作出明確的規定。為了提高比賽的公平性,完善了柔道比賽的規則。也就是說,無論是嘉納在最初選擇學習柔術方麵,還是在將柔術改良為柔道、根據各種需要添加段位製、製定比賽規則、改善方式方麵,“有用準則”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嘉納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柔道創立後不到5年的時間裏,嘉納的門徒就在警察局舉辦的比賽中戰勝了當時號稱日本第一的柔術流派,向世人展示了實力。這一勝利不但使得講道館柔道專家被聘為警察局教練,同時柔道還被海軍學校所采用,進而在日本學校教育中被相繼采用。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二戰期間,由於柔道具有明確的段位製度,習練者的實力一目了然,而且教授法和習練方式較為合理,因此被認為是訓練士兵、國民的有效方式。這為柔道在日本國內學校中的普及鋪平了道路。戰爭的勝利展示了柔道的實力,更進一步促進了柔道在日本國內外的普及。當時日本國內以及國外選擇柔道的原因在於柔道所展示出來的實力,因此當時柔道的普及主要是基於“有用準則”而得以實現的。
二戰結束後,GHQ掌握了日本國內的實權,以柔道與軍國主義沆瀣一氣為由禁止在學校教授柔道。日本柔道界為了複興柔道,對學校柔道在柔道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做了重新認識,去除柔道訓練中的軍事化因素,倡導發展“作為競技體育的柔道”,進行多種改革,不僅複興了學校柔道,而且提高了柔道運動的規範化、合理化、科學化程度。可以說,戰後日本柔道界所做的種種努力主要是基於“有用準則。”
另一方麵,二戰以後,柔道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得到了順利發展。隨著柔道習練者以及柔道比賽的增加,為了加強柔道習練者之間的相互聯係,歐洲柔道聯盟應運而生。隨著歐洲以外國家加盟呼聲的高漲,歐洲柔道聯盟又改名為國際柔道聯盟。換言之,國際柔道聯盟的成立與“有用準則”密切相關。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讓柔道登上奧運會的大舞台,國際柔道聯盟導入重量級別製。由此而引發的日本與歐美柔道界的意見分歧可以理解為基於不同文化類型的“原則準則”的衝突。重量級別製度的導入無疑是柔道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最有效的途徑,由於這一製度的確立,在1964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柔道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對於是否采用重量級別製這一問題,“有用準則”和“原則準則”同時起著作用,但最終發揮決定作用的是“有用準則。”1988年首爾奧運會後,為了建立公平的比賽機製,取消了奧運會柔道無限量級比賽,但這一舉措與日本柔道固有的柔弱勝剛強的理念相悖,主要是歐美的“原則準則”作用的結果。而世界柔道錦標賽保留了無限量級比賽則可謂是基於柔道的固有傳統理念——“原則準則。”換句話說,無限量級比賽的存否問題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原則的衝突,“原則準則”構成了取消無限量級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
登上了奧運會舞台的柔道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迅猛發展。隨著大眾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彩色電視機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飛躍,觀眾、讚助商的影響力更加強大,柔道麵臨著進一步的改革,彩色柔道服的導入成為新的課題。在這一點上日本與歐美國家再次發生衝突。日本試圖努力維持白色柔道服這一柔道傳統著裝,這可以說是基於“原則準則”采取的行動。另一方麵,觀眾的收視率、讚助商的讚助對於柔道項目在國際大賽中的存續、國際柔道聯盟的運營有著巨大的影響。國際柔道聯盟在充分考慮到上述情況後作出的導入彩色柔道服的決定可以說是基於“有用準則”,並最終獲得了世界大多數成員國的讚成。但在日本國內舉行的比賽中仍然隻采用白色的柔道服。在彩色柔道服的導入這一問題上,國際柔道聯盟以及大多數國家的選擇是基於“有用準則”,而日本方麵的選擇則主要基於“原則準則。”
綜上所述,柔道在日本乃至全世界普及的過程中,“有用準則”,即是否是實現目的的最有效方式的價值判斷起著決定性作用;“原則準則”所起的作用低於“有用準則”;“共感準則”對柔道的普及和柔道的變化不起作用。整體來說,在柔道普及的過程中,與“共感準則”相比,“有用準則”和“原則準則”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遲有令、潘錦生:《論柔道與中國式摔跤》,《遼寧體育科技》2003年第2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