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傳統的創造(1 / 3)

——從日本“安城七夕祭”看現代活動向傳統節日的轉型

詹桂香

導言

祭,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左邊是牲肉;右邊是“又”(手);中間像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靈。古人殺牲,一是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祀神靈。“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祭,祀也(《說文解字》)。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禮記·祭統》)。以靈鼓鼓社祭(《周禮·地官》)。祭,本義祭祀,為祭奠神靈或追念死者並安撫其在天之靈而舉行的儀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祭”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是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的典範,其不僅積極汲取外來文化元素,更結合本國國情,為傳統文化再創造出諸多表現形式,可以說豐富的表現形式給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諸多的思路和參考。

“祭”就是其中的一例。本文以“七夕”為例,試圖通過對“日本三大七夕祭”之一“安城七夕祭”的形成、發展及現狀等的分析和對其未來發展的預測,一窺日本傳統“祭”的變化和發展。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日本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迅速減少,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劇,農村區域之間的合並、村落規模縮小和廢村現象不斷加劇,原本植根於農耕社會的以祭奠神靈或追念死者並安撫其在天之靈而舉行儀式的“祭”也逐漸減少,甚至瀕臨消失。然而,在原本沒有傳統“祭”的根基的現代城市,人們則通過有組織、有目的地舉辦某種活動,打造出某種新的節日文化形式,而且賦予其傳統“祭”的名稱。這種現代文化活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從出現到現在已經延續幾十年,成為現代城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節日之一。

一、七夕的起源與傳說

“七夕”,最早起源於古代中國,最初來源於人們對星宿的崇拜。古人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製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作“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在現存關於牛郎織女星記載的最早文獻是《詩經·小雅·大東》,其中這樣記載:“惟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浣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看那天上的銀河,照耀燦燦閃星光。鼎足三顆織女星,一天七次移動忙。縱然織女移動忙,沒有織出好羅帳。牽牛三星亮閃閃,不能拉車難載箱。《史記·天官書》中也有“牽牛為犧牲(祭祀河神用的供品)”、“織女天女孫也”的描述。顯然,當時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隻是天上的星宿而已,相互間並沒有產生絲毫的關係。不過這為後來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和七夕夜向心靈手巧的織女星“乞巧”的傳說奠定了基礎。

“七夕”還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間數字“七”表現時間上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時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這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

東漢《風俗通義》中出現了“織女七夕當渡河”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牛郎織女在文人筆下開始產生了浪漫的愛情故事,“二星會合”——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由此誕生。

七夕,又被稱為“乞巧。”最早見於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一:“漢采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同書卷三還記載了其他民俗活動:“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可見,漢代七夕不僅已經有彩線穿針的習俗,而且出現了在水邊用五色絲乞子、乞愛的習俗。西晉周處《風土記》中記述:“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祈福祈壽,無子祈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書中不僅明確記述了牛郎織女天河相會,而且強調了晉代七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無子祈子”,這為七夕增加了新的內涵。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鹹以金銀鎬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一時期,婦女不僅穿針乞巧,還舉行蜘蛛網占卜算卦,七夕乞巧習俗開始流行。

唐代,舉行盛大的穿針乞巧儀式成為朝野之間的流行風尚。唐代的朝廷典章中,對於朝廷和宮中七夕有明確的規定。《新唐書·百官誌》載:“織染署每七月七日祭杼。”《唐六典》卷二十二載:“中尚署七月七日進七孔針、金鈿針。”這些記載盡管隻是寥寥數語,但足以證明,七夕這個節日,在唐代已經著於政令,成為朝廷、後宮的例行公事。《開元天寶遺事》也有詳細記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另外,書中還記載了楊貴妃及宮女們捉蜘蛛裝小盒之內,翌日視蛛絲稀密以卜巧之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明代,七夕除穿針乞巧之外,又增添了新的內容。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了北京地方的七夕“丟巧針”(浮針乞巧)的習俗:將針丟到曝曬過的水上,視影之妍媸,以定巧拙,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近代。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天河相會,其婚嫁情節與鵲橋相會都跟七夕“乞愛、乞子、乞巧”的主旨合拍,自晉代始慢慢滲入七夕節。作為節日,當它擺脫了原始功利束縛之後,需要一個符合世俗民情的解釋作為存在價值的依托,有了這種依托,節日的內涵就更為充實,這就是世界各民族傳統節日大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作為起源的原因。正是這個美麗而神聖的主題,使得七夕乞巧一度盛行。在乞巧活動最為盛大的唐代,唐玄宗與楊玉環在長生殿七夕密誓。也正是因為這個美麗而神聖的主題,使豐富多彩的七夕文化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文化領域中自覺不自覺地反複出現,成為一種永恒的魅力。

二、七夕東傳與日本的七夕

在七夕乞巧傳入日本之前,《日本書紀》第十三卷垂仁天皇七年(公元前23年)七月七日首次舉行了野見禰和當麻蹴速角力的相撲比賽。意為除諱驅魔、祈求天下太平、子孫繁衍、五穀豐登等,這是日本關於七月七日在宮中舉行活動的最早記載。其源於祖靈信仰,是日本本土特有的祭祀活動。

源於古代中國的七夕信仰和乞巧節,經由古代朝鮮,傳入日本。朝鮮高句麗古墳中出土了有關描寫牛郎織女七夕信仰的壁畫,上麵明確標記出壁畫當時的年代——公元409年,可見七夕傳說應該早在公元五世紀前就已經在朝鮮出現。據成書於奈良時代末期的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記載,從第8卷到第20卷共收錄了130首有關七夕的和歌,這些和歌大多反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其中第10卷柿本人麿歌集中記載:「この歌一首は庚辰の年に作れり(此歌作於庚辰之年)」。「庚辰の年」即天武天皇九年(公元680年)。可見,早在日本天武天皇時期“七夕”就已經傳入日本。由於該記載是目前日本關於七夕傳說最古老的記述,所以可以推斷七夕真正傳入日本的時間應該比記述時間更早。

據《日本書紀》記載,在日本作為宮廷活動儀式於陰曆七月七日舉行七夕星祭活動最早見於白鳳時代,當時在宮廷內部舉行宴會,天皇偶爾參加。持統天皇(686-697年)五年、七年分別在宮中賜宴。秉承前代天皇之風,聖武天皇(724-749年)天平六年七月七日觀看了相撲比賽,當晚,在南苑舉行了七夕詩會。奈良時期是日本全麵吸收隋唐文化的重要時期,七夕風俗與日本原有的祖靈信仰的相撲比賽祭祀活動相結合,成為朝廷每年固定的慶典活動。隨著日本對唐朝文化的吸收,七夕風俗逐漸滲入,孝謙天皇(749-758年)天平勝寶七年(755年)的記事中記載了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乞巧祭乃宮廷儀式,於清涼殿東院舉行。院中鋪長席,置案幾,上供香、花,擺點心、梨、桃、酒、黃豆、茄子、鮑魚等。另一案幾上則備有一枚上麵紮著五色彩線穿過的七孔針的構樹葉(日本自古作為供神的神木)。以此向神靈祈求自己的心願。這種在院中設供桌,備和琴,在構樹葉上穿七孔針及五色彩線,天皇觀賞牛郎織女二星會合的天象,並於宮中賜宴的七夕祭祀形式具有日本特有的文化色彩。之後的天皇幾乎都延續了七夕白天觀看相撲比賽,晚上舉行七夕詩會的傳統。直到淳和天皇天長元年(824年)七月七日,平城天皇(806-809年)去世為止。因為這一天成為國家忌日,七夕詩會被廢除。相撲比賽也被移到其他的日子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