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國
一
近兩年來,韓國的電影和電視劇出現了比較繁榮的景觀,國際影壇也越來越關注韓國電影,各電影節競相發出邀請,從1998年至今,已有268部韓國電影參加了各類國際電影節,同時也取得可貴的市場效益。韓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讚柳在沂先生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總結了這一現象,他說:“市場運作、從業人員素質高、影片質量好、觀眾對國產影片的支持”是使韓國電影繁榮的原動力。從這四個方麵看,影片的質量是關鍵。影視作品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利潤的高低,必然也促成製作者必須全力以赴、全情投入。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才能推進市場;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才能獲得觀眾的青睞和支持;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必然需要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而構成製作、市場的良性循環。韓國影視業的新景象值得我們思考。
加入WTO後,中國電視劇麵臨迫切而嚴峻的挑戰。挑戰來自於兩個方麵:
第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入世後,西方的影視作品以“大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要直接搶占這一十分有潛力的市場,這是很嚴峻的挑戰。西方影視作品尤其是電影作品進入中國市場不是現在才開始的。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然而,在黨領導下的左翼電影在美國電影和國民黨電影的市場中,硬是爭取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份額。後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電影也進入過中國市場,同時西方的有些電影理論也傳入中國。這一傳入對中國電影產生了兩點影響:(1)促使中國電影理論界和創作人員思考了“電影是什麼”;(2)借鑒了西方電影理論優秀成果和優秀作品。同時,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了一批很具創新意識的優秀電影作品:《鄰居》、《沙鷗》、《生活的顫音》、《小花》、《人生》、《苦惱人的笑》、《紅衣少女》……繼而是《黃土地》、《紅高粱》……中國電影界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電影也開始走向國際。再往後是9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以“大片”形式再次登陸中國電影市場。這次登陸是在中國電影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出現的,尤其是《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獲得了良好的票房份額。但也應該看到並不是所有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大片”都獲得了成功,如《黑客帝國》。美國大片登陸中國電影市場,使中國的電影藝術家進一步明確了當今電影發展的新趨勢,即數字化的高新技術對電影產生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改變著傳統的“膠片電影”的“形象”,使之換上了“數字電影”的“形象”,而且使電影的美學觀念也隨之豐富、發展,從而促使電影的第四次革命向縱深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各國的文化交流也必然會進一步發展。麵對這一趨勢,我們的影視人既不能怕也不排斥,應充分利用我們民族文化的優勢,發展自己,同時也吸取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來豐富自己,接受挑戰:你可以走進來,我也可以走出去。就像戲劇一樣,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也有布萊希特體係,也有梅蘭芳體係。他們既相互借鑒,又自各獨立,構成人類戲劇文化的燦爛之星。
第二,來自國內不成熟的影視劇市場環境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挑戰比第一個挑戰更為嚴峻。這一挑戰包含了兩個方麵:(1)電視劇的質量不盡人意,粗製濫造的作品不少,低俗、媚俗,宣揚錯誤的價值觀,進而在劇中滲透情欲、物欲、權欲的人生觀;宣揚不正確的曆史觀,隨意歪曲、改編文學名著,利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來賺錢的極端功利目的突出等等。觀眾不看質量低劣的電視劇是最大的挑戰。(2)不規範的、不成熟的“市場”環境。在製作、流通、法規、製度等問題上還顯得不協調,還沒有充分調動“市場”的杠杆作用,所以使一些低劣“產品”進入“市場”,大大影響了“市場”的正常發育,這不能不是另一個挑戰。
麵對這些挑戰,我們隻有把自己的事做好,沉著應戰,並在應戰中進一步發展自己。
二
努力提高電視劇質量,大力提高電視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全麵地、主動地迎接各方麵的挑戰,促進電視劇創作和電視劇市場健康發展。
中國電視劇現象比較特殊。中國電視劇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樹立正確的創作思想,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那種淡漠“二為”方向、遠離群眾實踐的傾向,那種迎合低級趣味、“一切向錢看”的傾向,那種鄙薄革命文藝傳統、推崇腐朽文藝思潮的傾向,都是錯誤的,應該堅決反對。”(《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1996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並進而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始終不渝地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幹部和群眾。深入持久地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加強法製教育和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誌指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明。”並告誡“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江澤民同誌強調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他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製腐朽文化。”江澤民同誌還特別強調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