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作為當代大眾文化敘事的中國電視(3 / 3)

[40]〔美國〕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6頁。

[41]〔美國〕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6頁。

[42]〔美國〕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6頁。

[43]〔美國〕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6頁。

[44]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著:《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灣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初版,第7頁。

[45]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著:《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灣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初版,第7頁。

[46]見黃升民、丁俊傑主編:《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頁。

[47]見黃升民、丁俊傑主編:《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頁。

[48]見黃升民、丁俊傑主編:《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頁。

[49]見黃升民、丁俊傑主編:《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頁。

[50]丁海宴:《電視藝術的觀念》,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51]〔美〕劉易斯·托馬斯:《細胞生命的禮讚》,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5頁。

[52]滕守堯:《藝術與創生》,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第34頁。

[53]趙汀陽:《論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頁。

[54]滕守堯:《藝術與創生》,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第34頁。

[55]趙汀陽:《二十二個方案》,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頁。

[56]趙汀陽:《二十二個方案》,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頁。

[57]滕守堯:《藝術與創生》,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第34頁。

[58]李莎:《“美國偶像”PK中國“超級女聲”》,《法製晚報》2005年8月24日。

[59]《不要對“超級女聲”做過度詮釋》,《北京青年報》2005年8月30日。

[60]雷頤:《“超級女聲”的“副產品”》,《南方周末》2005年9月8日。

[61]董振偉:《牛根生用超女玩傳媒》,《文摘周報》2005年9月9日。

[62]小西:《超級女聲:收視狂潮的背後》,《文藝報》2005年7月16日。

[63]劉穎:《柯以敏退出“超級女聲”》,《北京晚報》2005年8月4日。

[64]〔美〕克莉絲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

[65]〔德〕瓦爾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頁。

[66]〔英〕湯因比:《曆史研究》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頁。

[67]〔法〕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頁。

[68]新華網http://www.sina.com.cn2004年04月08日10∶43。

[69]新浪網影音娛樂世界,ent.sina.com.cn/f/sjdy/index.shtml.

[70]〔美〕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裏:《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頁。

[71]“所謂“過路片”就是外國影片公司送交中影公司選購的影片,這些影片以當時的選片尺度來衡量是不能購買來公開放映的。荒煤同誌覺得就這樣把這些影片退回去太可惜了,於是,他就派我們影協外國電影研究室的幾個人去參加中影公司每星期兩次的選購影片觀摩,孟廣鈞同誌和我是主要的參與者。說白了,我們充當了“片探”的角色。”(戴光晰:《一顆向往真、善、美的心》,《當代電影》,2004年第1期,第62頁)。

[72]〔美〕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裏:《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

[73]石川:《“十七年”中國電影史的研究與寫作》,《電影藝術》,2001年第5期,第113頁。

[74]盧燕、李亦中主編:《隔洋觀景·好萊塢鏡像縱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黎民偉認為中國電影跨國傳播的第一部是他的《莊子試妻》,但拍攝此片的華美影片公司卻是由美國商人布拉斯基投資和提供技術設備,其後攜返美國放映。(參見黎民偉:《我與中國電影》,載《當代電影》,1993年第6期)。

[75]杜雲之:《中國電影七十年》,台灣“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6年版,第268頁。

[76]〔德〕瓦爾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414頁。

[77]喬治·格伯納:《走向“文化指標:對大規模中介(massmediated)的公眾訊息係統的分析》,引自[英]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裏斯·紐博爾德編:《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頁。

[78]〔英〕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獻》,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頁。

[79]威爾伯·施拉姆著:《傳播學概論》,李啟、周立方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頁。

[80]傳統的已有觀念是“藝術是生活的反映”,推而得之:“電視是世界的反映。”

[81]詹姆遜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頁。

[82]所指事物這個概念並非所指這個概念,所指是指符號的心理表象,而所指事物則是指符號所指的客觀事物。

[83]威爾伯·施拉姆著:《傳播學概論》,李啟、周立方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頁。

[84]威爾伯·施拉姆著:《傳播學概論》,李啟、周立方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頁。

[85]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頁。

[86]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51頁。

[87]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51頁。

[88]所謂參與,我認為並非顯在地直接參與才算做參與,如某些廣播電視節目中的被邀請當嘉賓、打入電話、發短信、網絡中的上傳帖子等。隻要是能夠使信息的接受者調動起思維,積極思考所接受的信息,就是參與。如接受美學所謂的“填空”、“還原”、“第二文本”、“正誤”、“反誤”、“功名”、“淨化”、“領悟”、“延留”等,闡釋學所謂的“前理解”、“偏見”等,都是接受信息中的參與行為,甚至是深度參與。聆聽一堂學術講座,聆聽者可能一言不發,但隻要他用心在傾聽,並積極思考,他就是在高度參與。

[89]麥氏雖然將電視歸為冷媒介,但根據他的觀點和劃分標準,電視應該是一種要求受眾參與程度低的熱媒介。

[90]追蹤報道、深度報道不在此含義內,因為事件有了的進展,也即產生了新的新聞價值。

[91]圖書館裏收藏的舊報紙也並非偏倚時間的傳播,而是一種曆史研究意義上的傳播。

[92]威爾伯·施拉姆著:《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頁。

[93]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文本是“空洞的形式”,真正的藝術不是填滿知識的作品,而是能夠激發讀者想象的作品。因而藝術作品的文本有意無意地總要留出一些空白,使之有許多意義不確定之處,給讀者留下再創造的充分餘地。

[94]轉引自威爾伯·施拉姆著:《傳播學概論》,李啟、周立方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頁。

[95]埃裏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編:《麥克盧漢精粹》,何道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頁。

[96]引自〔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

[97]同上。

[98]〔波蘭〕羅曼·茵加登著:《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穀、曉未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頁。

[99]《文藝學邊界三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

[100]《文藝學邊界三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

[101]〔波蘭〕羅曼·茵加登著:《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穀、曉未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頁。

[102](宋)嚴羽:《滄浪詩活·詩辨》。

[103]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104]〔法〕米·杜夫海納著:《審美經驗現象學》,韓樹站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頁。

[105](梁)鍾嶸:《詩品序》,見《曆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頁。

[106]〔英〕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一八○○年版序言》,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頁。

[107](梁)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

[108]〔德〕康德著:《判斷力批判》,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53頁。

[109]同上書,第52頁。

[110]〔美〕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頁。

[111]〔德〕席勒著:《審美教育書簡》,馮至、範大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頁。

[112]引自〔英〕費瑟斯通著:《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頁。

[113]〔德〕韋爾施著:《重構美學》,陸揚、張岩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

[114]〔美〕詹明信著:《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440頁。

[115]盤劍:《走向泛文學——論中國電視劇的文學化生存》,《文學評論》,2002年6期。

[116]《滄浪詩話·詩辨》。

[117]引自(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118]張晶:《論審美抽象》,《哲學研究》,2007年第8期。

[119]〔波蘭〕羅曼·茵加登著:《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穀、曉未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0頁。

[120](宋)嚴羽:《滄浪詩活·詩辨》。

[121]見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本。

[122]張晶:《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理”的審美化存在》,《文學評論》,2000年5期。

[123]唐韻、徐貴祥:《對話徐貴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3期。

[124]伍曉明:《〈當代敘事學〉譯後記》,見《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頁。

[125]〔英〕羅傑·西爾弗斯通著,陶慶梅譯:《電視與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4-5頁。

[126]參見楊新敏:《電視劇敘事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頁。

[127]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頁。

[128]〔美〕蘇珊·蘭瑟著:《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129]參見〔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版,第22頁。

[130]參見〔德〕瓦爾特·本雅明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2頁。

[131]引自〔美〕博格著:《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頁。

[132]〔美〕丹尼爾·貝爾著:《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