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位於斫迦羅山之陽,依山而建,氣勢恢宏,斫迦羅山譯名為大鐵圍山,或金剛山,是佛教九山之一,是拱衛須彌山外圍的最主要的山脈,周圍大小山頭,星羅棋布,廟宇如毛,以千佛庵香火最為鼎盛。.
佛教幾乎占據了西牛賀洲的每一寸土地,是一片真正的佛國,這裏的普通民眾也非常狂熱的信奉佛教,其他任何的教派很難插足其間。
千佛庵三麵環山,位於小西天山頂,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霧靄纏繞,如夢似幻。庵前臨河,清流涓涓,瀠洄流淌,周圍古木森森,峭崖突兀,逶迤跌宕。
寺院分上下兩院,下院為寺廟的主體,也是善男信女進香的所在。院內有無量殿、韋陀殿,無量殿為僧侶誦經和善男信女上香的所在,韋陀殿供奉的是韋陀菩薩,是佛教的護法神,傳說在釋迦牟尼寂滅之時,邪魔搶劫佛的遺骨,韋陀手持金剛杵鏟除邪魔,護衛住了佛骨,被尊為了菩薩。
上院正麵是大雄寶殿,文殊、普賢兩殿左右相拱,大殿內,排列著五個佛龕,分別為“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和“彌勒”諸佛,大殿南北山牆上、大梁之上,分別繪有佛教人物以及佛教故事的畫麵,如天宮樓閣,層層迭迭,雲霧繚繞間,呈現出一派仙宮佛國的迷人景象。
佛教禪宗的大德禪師,便在寺中修行,也是整個佛教的支柱人物,許多的大德高僧,皆因他慕名而來,相互參悟、印證佛法,更是有許多的俗家弟子,拜倒在門下,聆聽教誨。
今曰一早,大德禪師卻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既不是信女,也不修持佛法,身背一架古樸的古琴,一身樸素的白衣,配上一張出塵般的嬌容,整個人顯得飄逸、靈動,不似凡間人物。
她便是以琴入道的琴女風箐箐,她是專為音律而來,這些年,她幾乎訪遍整個地仙界,嚐試各種音律對於心神的影響,佛門的音律有一種特殊的禪意,能夠讓人心神寧靜,意境深遠,有助於明悟道的本質,所以她來了,向大德禪師請教佛學中的音律。
此時的阿依娜聖女,已經牽著狗蛋兒步入小西天的山腳之下,伴著熙熙嚷嚷的善男信女,跨過昕水河橋,經“天池”之岸,走“通天仙橋”,拾級而上,進入“道入西天”的天門,步入了下院的無量殿中。
晨鍾悠揚,誦經聲朗朗,佛教的弟子誦經的早課還沒有完畢,梵音繚繞,宏大而莊嚴,讓人心頭為之一震,紛雜的心緒也慢慢的平息,仿佛忘卻了人間的所有悲苦,皈依到了極樂的世界。
大殿內諸佛林立,寶相莊嚴,妙依仙子選擇在觀世音菩薩坐前進香,被宏大的誦經之聲渲染,顯得格外的虔誠,禮拜之後,默默訴說著自己的宏遠,隨即起身,一邊瀏覽著殿內的壁畫,隨著人流,向著韋陀殿走去。
大德禪師熱情的接待了琴女,對於這位青帝的後裔,老和尚顯得非常的尊重,雙方在禪室中落座,開始探討起音律作用,佛教除了經文要義之外,最主要的宣傳手段就是音律,將複雜難明的經文,融入進奇妙的音律之中,能夠更好起到洗滌心靈,引導修佛的目的。
大德禪師拿出了“大悲咒”和“雲水禪心”為琴女演示,共同探討其中的利弊,相談甚歡。
就在這時,禪房門口有知客僧稟報,山門外來了一名白衣青年,號稱五帝傳人,喚名赫連肱,要求見主持。
大德禪師眉頭微蹙,沉思了半晌,也沒有想出赫連肱是何許人也,但是,既然號稱五帝傳人,看來來頭必然很不一般,他隱隱的有所猜測,心中也暗暗吃驚,不知道五帝傳人此為何來。
琴女見大德禪師蹙眉不語,便收起琴譜,向大和尚施禮道:“大師,既然有客來訪,箐箐就不打擾了,改曰在向禪師請教。”
“阿彌陀佛,風施主,老衲慢待了,施主暫且隨小沙彌道客房等待,如果這位赫連施主沒有重要的事情,老衲在與施主詳談。”大德禪師歉然道。
“大師客氣了,箐箐就遵從大師的意思。”說完,便隨著門口的小沙彌而去。
寺院不接待女眷,客房是大香客臨時歇腳的所在,在下院的無量殿旁邊,琴女在小沙彌的引領之下,沿著曲徑通幽的小路,一路向山下走去。
行至半途,便看到知客僧陪著一名白衣勝雪,英俊瀟灑的青年迎麵而來,青年背著一柄巨大的寶劍,一臉的孤傲,目不斜視,仿若身邊的芸芸眾生,皆為他腳下的螻蟻一般。
琴女並未多想,輕輕的站在路邊,為其讓開了道路,卻不曾想,目空一切的白衣青年,卻停在了她的麵前,盯著她背後的古琴,眸中隱隱的透出了一股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