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霹靂第四十八節萬方多難(一)(1 / 2)

第十節萬方多難

廟宇古樸,花木清幽,山石崢嶸,飛鳥近人。置身其,令人物我兩忘,真是難得之勝景。“聞聽上人欲刊刻大藏經,使藏經得以廣為流通,宏揚佛法,朕欲襄助,使此功德早日成就,不知可否?

老僧雙掌合什,說道:“陛下有宏揚佛法之心,貧僧感佩。但自宋以來,佛法衰微,經義不修,良可感歎。貧僧與紫柏﹑憨山等人立下宏願:要興佛法,此事需要艱難困苦,需要萬般考驗,需要天下眾生同心向善方能成功。若陛下賜錢刊刻,使天下眾生不得普沾法益,反而不美。”

萬曆大笑,高僧就是高僧,見識畢竟不與凡人相同,說道:“上人誌向令人佩服。不過,朕看來,要興佛法,可不是刊刻大藏經就可以完成的,上需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蓮池和尚和顏悅色,說道:“貧僧未解,還請陛下賜教。”

萬曆道“大凡諸家學說,總以教義為第一,評定上下高低,也以此為準。佛教初來土,先與玄學結合,方才盛行江左;而後,翻譯的經書既多,佛家本義方盛。到盛唐之時,各派各依經典,闡發教義,方有佛法的大盛。而如今,恕朕直言,佛家恪守宗派教義,不光沒有發揚光大,而且先前精微之處也漸漸不能理會。就上人所宗的淨土宗而言,法脈絕五百年,夫複何言!”

饒是蓮池和尚修養精深,聞言也是變色,心知萬曆說的是實話,他們自己又何嚐不知道這一點。佛教儒家的政治攻擊下,本身已經衰微;僧人資質有限,難以再發明的教義。情況遂一日不如一日。蓮池等人才轉而走另一條路,一方麵量領會前輩的教義,以神道設教,發展信徒,一方麵倡導三教融合,與儒家妥協,贏得生存空間。說道:“陛下說的是。三教同源,各有側重。於治國修身養性,各有其用。佛家之五戒與儒家之五常原本相通,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婬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三教融合,三教融合。”萬曆默默念了幾遍。心想儒佛道三教現都是衰落期,儒家雖然王學正盛,但已經是強弩之末;道家理論本不完善,其式微清理之;佛家本來教義精神,但也已經無複當日之盛。三教的華地塑造有莫大的功勳。其精神深入到每個華人的血脈之;從內心講,萬曆是不希望他們衰亡絕的,一個民族總得有點自己的東西,總得有點區別於他人的東西。西方的宗教就要來了。土的教派也該做好準備是不是?

可想來想去,也隻想到了“三教融合”這張舊方子,不由苦笑一下,說道:“上人說地是。朕以為隻有真正有大智慧,有大抱負,有大慈悲心,有大定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僧人。佛法萬萬千千,總以“慈悲”二字為準則。若是天下禪院,都以慈悲為懷:賑濟老弱孤貧,贍養殘廢疾病,超度枉死眾生,開解紅塵癡玩,施舍藥物,收留難民,葬路邊骨。養遺棄嬰。再加之清規戒律。以人格為感召,天下如何不聞風向化。佛法如何不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