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任何問題,從源頭入手最簡單可靠;要防治疾病,就要從基礎著手。公共衛生是通過社區有組織的努力來從源頭上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和促進健康的科學和藝術,也正是疾病防治的基礎。
如果教師們注重公共衛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們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就會有利於創造健康的環境。
何謂公共衛生
2003年傳染性疾病非典型肺炎(SARS)危機之後,公共衛生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熱門話題。然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公共衛生概念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公共衛生就是人人都講衛生;也有人把公共衛生簡單地理解為打掃環境衛生,沒有垃圾就算衛生了。那麼,究竟什麼是公共衛生呢?
公共衛生是關係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民大眾健康的公共事業。公共衛生的具體內容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如結核、艾滋病、SARS等)的預防、監控和醫治;對食品、藥品、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督管製,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例如,不管是對SARS還是對禽流感的預防、治療、控製,都屬於典型的公共衛生職能範疇。
公共衛生服務是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務,但又是一種社會效益回報周期相對較長的服務。許多國家對各級政府在公共衛生中的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和限製,以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的作用,並有利於監督和評估。
根據原國家衛生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11年版)》中的描述,在國內展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11項,即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以及衛生監督協管服務規範。在各項服務規範中,分別對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內容、流程、要求、考核指標及服務記錄表等作出了規定。概括而言,主要在以下三方麵:
一是針對全體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如為轄區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範的居民健康檔案,向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谘詢服務。
二是針對重點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如為0~36個月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係統管理;為孕產婦開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兩次產後訪視;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健康指導服務。
三是針對疾病預防控製的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為適齡兒童接種乙肝、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及時發現、登記並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參與現場疫點處理,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谘詢服務;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進行指導,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定期進行隨訪;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在專業機構指導下對在家居住的重性症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和康複指導。
建立和管理個人及家庭的健康檔案
個人和家庭健康檔案看似陌生,實際上前文的“問診”和“就醫前的準備”都已經牽涉到了相關內容。具體來說,個人健康檔案是指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其健康狀況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所接受的各項衛生服務記錄的總和。家庭健康檔案則是以家庭為單位,記錄其家庭成員和家庭整體在醫療保健活動中產生的有關健康基本狀況、疾病動態、預防保健服務利用情況等的文件材料。那麼,如何建立個人和家庭的健康檔案呢?
1.健康檔案要有家族病史記錄。
12.既往病史也是健康檔案的重要部分,可以追查對比是否舊病複發等。既往病史一定不要漏寫,時間和疾病名稱一定不要寫錯。主要寫那些自己無法治療的疾病,而感冒發燒一類的常見小毛病,可以不用寫在既往病史裏。
23.除了既往病史,現病史也要做記錄。現病史可以用來對比判斷並發症等。還可以建立疾病治療記錄,將病因、疾病治療單位、主治醫生、檢查項目、用藥等都記錄下來。治療記錄可以追蹤發現藥物副作用和治療不當等問題,還可以用於轉院和轉治的參考。
14.生活習慣往往是某些疾病的禍根。健康檔案裏最好也記錄生活習慣,這樣可以追查某些疾病的根源。
25.飲食習慣也往往是某些疾病的根源。還可以記錄飲食習慣。除此之外,還可以記錄生活情況、家庭環境等。
36.各種健康相關的醫療資料如病曆、診斷書、醫療保健卡、CT等檢查結果以及心電圖、化驗單、藥物過敏記錄等,也要歸檔保存。
填好了健康檔案,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首先,要分門別類進行保管,紙質部分可以按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擺放,大的折疊,小的裱糊;照片檔案以相冊方式進行保管。
其次,整理好後再進行編目、排序。讓健康檔案處於有序狀態,家庭每個成員的健康檔案按時間順序分門別類組成若幹個保管單位後裝盒(袋)、編號、登記目錄,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健康檔案。
最後,家庭健康檔案的最佳保管方式是按順序號集中擺放在專用書櫃裏,再放上樟腦精塊或檔案防蟲藥,這樣可以防蟲蛀。保管時一定不能與食品混放,尤其不能擱置在潮濕或陽光直射的地方,否則會造成檔案黴變、紙張脆化、字跡褪變。
現在大多數家庭已配置了電腦,可以建立電子版家庭健康檔案和個人健康檔案。
家庭小藥箱的合理設置及日常管理
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藥到用時恨未備”。家裏準備個小藥箱,放些常用藥品,或病愈後將未用完的藥品保存下來以備有病時再用,這些都是省錢省事的好辦法。但是,小藥箱備用不當也會發生大問題,如過期藥品、假劣藥品等,這些都成為家庭用藥的安全隱患。那麼,小藥箱究竟該如何設置,又該如何管理呢?
1.家庭常備藥物:應根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有高齡的老人、幼小的兒童或有患慢性病的病人等,應以各自不同情況準備常用藥。家庭常備藥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普通常備藥,此類藥物為解決某些常見病症的治療之需,如銀翹片、感冒清、雙黃連口服液、板藍根衝劑、黃連素片等;另一類是特殊常備藥,此類藥物是根據家庭某個人的特殊情況所備,如有高血壓病患者,應備有複方降壓片、各劑型的心痛定、硝酸甘油片等。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特殊常備藥事先都需經醫生同意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認清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處方藥通常用“Prescription Drug”表示,簡稱R(即醫生處方左上角常見到的R)。非處方藥稱為“Nonprescription Drug”,又稱之為“Over The Counter”(可在櫃台上買到的藥物),簡稱OTC,已成為全球通用的俗稱。
3.保證有效期與藥名清晰。在醫院開的藥或者自己在藥店買的藥其瓶、袋、盒上麵都有標簽,注明藥物的名稱、組成成分、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有效期、儲存方法等。這種標簽實際上是用藥指南,千萬不可隨意丟棄。沒有標簽時,一定要詳細標明內裝藥品的名稱、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和有效期等;若標簽破損或丟失,切勿盲目服用。
4.分門別類放置。分類擺放小藥箱中的藥品,做到心中有數——成人用藥和小兒用藥分開、內服藥和外用藥分開、急救藥與常規用藥分開,並要標示清楚。這樣一來,需要時就能很容易找到所需藥品,從而避免因著急誤服。尤其是外用藥多有刺激性,腐蝕性或毒性較大,不可內服,最好用紅字標明。
5.選擇陰涼幹燥處存放。藥品應放在幹燥、避光和溫度較低的地方。需要密閉存放的要裝入瓶中密閉,不能用紙袋或紙盒保存,以免久貯後氧化或潮解。
6.藥品不宜混裝。不宜用以前裝藥品的空瓶子存放另一種藥物,以免引起混淆而錯服;即使使用原來的空瓶,也應嚴格按照藥品的實際名稱更改標簽,以保證用藥安全。
7.中成藥更要注意包裝和存放,因為大部分中成藥都易受潮,熱天更容易發黴生蟲。蜜丸要放在通風、幹燥、陰涼處,而且不宜多存、久存,以防黴變失效。中藥散劑尤不可多存、久存。一般每次取一周用藥為宜。煎好的中藥最好當天服用完。
8.適時淘汰與補充。經常清查藥箱,在存放中如發現藥片(丸)發黴、粘連、變質、變色、鬆散、有怪味,或藥水出現絮狀物、沉澱、揮發變濃或已過有效期等現象時,應及時淘汰,不可吝惜,並相應補充新藥。
9.因人而異選擇用量。一般藥品說明書上藥物劑量是指18~60歲成人的用量。60歲以上老人的用量應適當減少。兒童用量最準確的方法是按其體重或年齡折算,但此法較繁瑣,可根據醫生指導或藥物說明書中提供的用量服用。
遠離兒童。要將藥箱置於兒童不能觸及的地方,以免兒童好奇誤服造成危險。
如果家中有老人,還應該根據其所患的疾病,備好對症的、能及時緩解病症的藥物,如硝酸甘油、安宮牛黃丸等心腦血管藥。如果家中有小孩,還要注意準備一些幼兒專用退熱藥及常用抗生素藥。
適時接種疫苗
眾所周知,預防接種能預防一些傳染病的發生。
當某種細菌及病毒侵入人體時,身體會產生一種抵抗這種細菌的物質,這種物質叫做抗體。病好後,這種特異性抗體仍然存留在體內,如再發生有這種細菌侵入人體,人就有抵抗力而不再得此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等傳染病,患過一次後,就不會再患二次,就是這些特異性抗體在起作用。預防接種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進行人工預防,具體方法是將被特殊處理過的細菌、毒素或病毒做成各種特異的預防針,然後接種到人身上,刺激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如再有這種病原體侵入人體時,人就有足夠的抵抗力去消滅它們,因而不發病或發病很輕。
預防接種很重要:對個人和家庭來說,能夠很大程度地降低患相應傳染病的概率,減少疾病的經濟支出,同時還可以減少或避免某些傳染病可能致殘、致死的巨大威脅。從政府的角度,可以預防傳染病流行,減少應急處理和控製疫情的支出,使得政府能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各項社會建設當中去。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肺炎球菌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腦膜炎、肺炎球菌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風疹、小兒結核病、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腦膜炎和秋季腹瀉等。
常見的疫苗有哪些
目前常見的疫苗有15種,分別是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簡稱脊灰糖丸)、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流腦多糖疫苗、甲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風疹疫苗、流感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疫苗、麻風腮疫苗、輪狀病毒疫苗。
常見的疫苗及所能預防的疾病
要說明的是,國家計劃免疫內的第一類疫苗一針都不能少,也就是說,每人一生至少要接種11種疫苗。人的一生需要接種的疫苗,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是國家強製免疫的,也是免費的,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麻風腮疫苗、麻風疫苗、乙腦疫苗、流腦多糖疫苗;第二類不屬於強製免疫範圍,包括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
正確觀察和看待接種反應
上文介紹預防接種的原理時,曾言就是將無毒或低毒的生物製品接種到人體,使機體產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應,以達到預防相應疾病的目的。但是,各種生物製品對於人體來說,畢竟是一種異物,接種後機體在產生有益反應的同時,有時也會產生一係列副反應。多數情況下,一些人接種疫苗後會引起發熱、注射局部紅腫、疼痛或出現硬結等炎症反應,我們稱這類反應為一般反應,也叫正常反應。這是由疫苗本身的性質引起的(各種疫苗均可引起),多為一過性的,不會造成組織器官不可恢複的損傷。這類反應往往不需處理,一般2~3天可自行恢複;對於反應較強的個體亦可單純對症治療,如降溫或局部熱敷等。
極個別人由於個體差異(如過敏體質者),接種某種或某些疫苗後可能反應更大、更嚴重,如接種百白破疫苗後發生的無菌化膿;接種乙腦、麻疹等疫苗後出現皮疹、顏麵部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等變態反應;接種某些活疫苗造成感染擴散等,這類反應我們稱之為異常反應。這類反應症狀有時可能很嚴重,需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治療。異常反應的發生與受種者體質有密切關係,過敏體質者或免疫缺陷者往往更容易發生,這在廣泛的預防接種中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無論一般反應或異常反應,在大規模的人群接種中客觀上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受種者或兒童家長、老師主動向醫生提供個體健康狀況及既往免疫情況來減少上述兩類反應的發生。同時,老師、兒童家長或受種者應正確認識接種的異常反應,一旦發生應及時就醫,以便盡早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以減小異常反應的危險性。
傳染病有哪些
傳染病是指由細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蟲等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目前共有傳染病39種。根據其傳染性強弱、傳播速度及其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
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製管理傳染病,兩種: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又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是指國家規定管理的傳染病中,危害性次於甲類傳染病但高於丙類傳染病的一類傳染病,26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傷寒和副傷寒、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肺結核、瘧疾、登草熱、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腦炎、血吸蟲病、麻疹。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製。其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這三種傳染病雖被納入乙類,但可直接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製措施。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11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手足口病,以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等。對此類傳染病要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監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責任報告單位對甲類傳染病、乙類傳染病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質炎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或發現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於兩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於兩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向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機構報告,並於兩小時內寄出傳染病報告表。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於24小時的進行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於24小時內寄出傳染病報告表,在24小時內進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