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的關係(1 / 3)

一、中醫及中醫的基本精神

1.什麼是中醫?

簡言之,中醫就是中國的醫學。具體而言,關於中醫有兩個定義:一個是在《漢書·藝文誌》中提到的“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另一個是在《後漢書·郭玉傳》中提到的“醫者意也”。這是關於中醫的兩個非常有名的定義。

(1)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這和現代醫學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所謂“方技”,指的就是中醫;所謂“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長生的工具”。中醫到底指什麼?其實指的就是:醫學是一門技術,是使生命能夠長生的工具。

中醫經典之首《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雲:“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雲:“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等,都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價值視為醫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維護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醫生的神聖職責。中國傳統醫學實際上強調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2)醫者意也

中醫的再一個定義就是“醫者意也”,來源於“醫之為言意也”,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方術列傳·郭玉傳》裏。

《後漢書》裏曾經記載過一個大醫家郭玉,在他治病救人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說,郭玉仁愛不傲慢,給一些貧窮低下的人看病時盡心盡力,所治皆能病愈;而給一些富貴之人看病,時常不能治愈。皇上很奇怪,就故意讓這些有錢的人或者官僚穿上窮苦百姓的破衣服,住到破房子裏,郭玉就能給他們治好玻皇帝問郭玉為何會這樣?郭玉說:“醫之為言意也。”那些人的地位、氣勢擺在那裏,居高臨下,傲慢不屑,不信任醫生,在這種狀態下,我自己很恐懼,意念和想法會受到幹擾,就不能集中精神、一心一意為病人看玻郭玉還說“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毛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腠理”指人們的肌膚腠理,在這代指生命;“巧”指的是醫生的針灸治療;“乖”指的是“錯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命是至微至妙的一個東西,如果醫生要去醫治人的生命,需要“隨氣用巧”,即醫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氣去巧妙地把握一切,紮針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一絲一毫的意外就會釀成大錯。這種神妙存於心手之際,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實際上,“醫者意也”涉及悟性、感覺、神明和智慧的問題,這屬於醫學中一個很高的層麵。

學醫的人要跟師,講究薪火傳承,強調經驗的重要性,這是很有道理的。關於中醫有個著名的成語“三折肱知為良醫”,強調熟能生巧,經驗豐富了,才會有所悟。這一故事告訴我們,中醫不僅重視理論,而且重在經驗的積累和醫生的悟性。

《郭玉傳》裏還有一個故事。郭玉做太醫丞時,看病療效非常好,尤其是脈法特別準確。有一天皇上想試驗郭玉,就讓“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即找了一個手腕漂亮得像女人一樣的男子和一個女子同時躲在帷帳之後(兩隻手看上去一模一樣),這兩人同時伸出一隻手來,讓郭玉把脈,郭玉把完脈以後,覺得非常奇怪,說“左陽右陰,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郭玉一下子就判斷出這兩隻手不是一個人的手,而且一個是男人的脈,一個是女人的脈,皇上大為讚歎。這也說明了醫生經驗、感覺、悟性的重要性。

2.中醫的基本精神

孫思邈《千金要方·診侯》雲“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治玻”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中和”,一切以“平”為好。《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上萬事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天地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老子《道德經》裏有句很妙的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有餘的東西就是過了,不足的東西就是不及,經過“損”和“補”,恢複到一個“平”,中醫治病就是如此。中醫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等等。以平為期,以和為重。《素問·平人氣象論》雲:“平人者,不病也。”即陰平陽秘、氣血調和、身心和諧就不會生玻中醫的根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玻把人調整好了,自然就不會生玻所以中醫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脖,是傳統文化中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的具體體現。“治人”,人不僅自身要和諧平衡,包括陰陽氣血、五髒六腑、寒熱表裏等;而且人與人之間要和諧,人與社會要和諧;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人來源於天地,是由大自然派生出來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大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此要順應自然。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所以中醫的“中”,也就是傳統文化中中庸的中,中道的中,中正的中,中和的中;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不多不少,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