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有什麼關係?(1 / 1)

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是創造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人類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明及其應用都給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和變化,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每一次質和量的飛躍無一不是科技進步推動所致。尤其近代科技發展史上先後發生的三次技術革命更使科技進步的強大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第一次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代表,使手工業生產方式進入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階段;第二次技術革命,以電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代表,使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推動了以冶金、能源、化工、電力為主體的重工業技術體係的建立;第三次技術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為代表,將人類由機械時代進一步推向電子時代以至信息時代,其影響在人類曆史上更是空前。

近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曆史證明,一個國家科技先進,生產力水平高,經濟就發達。反之,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生產力水平就必然低,經濟也不可能發達。可以說,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當代世界正麵臨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廣度和深度在人類曆史上都是無可比擬的,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是無法估量的。工業革命及其技術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是資本主義社會建立、鞏固和發展的物質技術保證;以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為支柱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推動人類向信息社會邁進的基本標誌。

現代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等方麵。但歸根結底,這些影響主要還是通過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等生產力三要素發生變化來實現的。

首先是勞動工具。勞動工具是物化了的科技成果。科技進步的曆史,也就是勞動工具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曆史。早期的機械、設備和動力隻是人類手足的延伸,隻能代替人類部分笨重的體力勞動。而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已經出現了能部分代替人類腦力勞動的機器,如電子計算機和智能機器人等,這不僅僅是人類手足的延伸,而且是人類智力的拓展。人類已經從“用機器製造機器”發展到“用機器操縱機器”,開始和正在逐步擴大生產過程的完全自動化。

其次是勞動對象。科技進步為生產提供許多新的原料、材料和服務對象,擴大了勞動對象的範圍和服務領域。特別是現代化工技術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係列由人工合成的具有預定化學性能和物理性能的新材料,逐步取代由自然直接提供的天然材料。

再次是勞動者。勞動力是社會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從人類發展史看,人的體力並沒有多大變化,而智力則隨著科技進步在提高。現代社會對勞動者所應具備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界線模糊不清,就業比例發生顯著變化。工人的比重下降,科技專業人員的比重上升;不熟練、半熟練工人的比重下降,熟練工人的比重上升;從事一線生產勞動人員的比重下降,從事科研設計和經營管理人員的比重上升。據統計,在機械化程度低的情況下,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就業比例約為9:1;在實現中等程度機械化作業時,其比例一般為6:4;在達到全盤自動化生產時,其比例約為1:9.即便是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的藍領工人,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體力勞動者,其勞動也主要或越來越依靠智力和專業技能。

近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據測算,在20世紀初,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僅為5%~10%,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金和勞動力投入量的增長;進入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推動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發達國家已超過一半,達到50%~70%,有的行業甚至更高。有關學者經過測算表明,我國公路水路交通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在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