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天賦異稟,才華橫溢的少年,原來是京華四傑中的燕家子弟,這“燕,唐,宋,周”,燕家能排名四傑之首,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曆史長河之中,經曆了無數個春秋,扮演過舉足輕重的曆史角色,
他們生生不息,輾轉沉浮,笑看天下大勢,曆經改朝換代,皇權更替,到如今依然挺立於今朝,而沒有悠久的曆史底蘊,怎會有如此這般之情景。
燕家氏族,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末期,始皇還未掃蕩**,踏平海內之時,北國燕都一直並立於戰國七雄之中,
當年的燕國雖兵馬不及大秦,曠世英豪也大不如雄楚,可有一種神秘的領域,一直被譽為當代之翹楚,那便是燕國的劍術。燕人劍術卓絕,刺客林立,其舉世聞名的劍聖荊軻,
就是當時無與倫比的絕頂存在,而華千尋所修習的劍仙隱派,也是最早發祥於古老的燕國,司馬遷史書中有此記載“燕人慷慨好義,兼雅愛神仙之學。”可以說仙風與俠骨,
就是這片地域之人的傳統本性,加之當時燕國君主好道,所以締造出了一種興旺發達的學術氛圍。
當時的高人異士、劍俠丹客雲集燕國,授徒講學,劍仙學便由此繁衍而生。南懷瑾先生在研究道家文化時亦說燕國是中國神仙學術與技擊術的發祥地。後來北風南漸又傳入山西、四川。
山西有諶姆派女丹道術,即以劍仙學為務,但後來式微不彰。惟有蜀地劍仙,在明清兩代,如日月中天、神跡屢出,所以天下人皆知世上有劍仙中人的存在。
這燕家本是姬姓,當年太子丹懇請天下第一劍術大師荊軻,前去為天下大義刺殺嬴政,臨行前還十裏送別,特賦豪言絕句易水歌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可天道茫茫,豈能被人力所撼動,天下大勢擺在眼前,絕非一人一劍就能顛覆已定的局麵,所以這次壯舉終其未果,也不知是何緣故,其中的點點滴滴如縷縷塵埃,最終都被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雖然荊軻刺秦之壯舉,未能阻擋住曆史車輪的滾滾向前,但那種舍身忘死的博大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頌為佳話,代代延續至今。特別是在劍術與刺客的領域當中,更是被尊崇為劍之聖者,俠義凜然的典範,
其劍道的登峰造極,令古今求劍之人,無不為之膜拜與向往。而最為重要之處,還是那種看破生死,劍指沉浮的精神意境,那種“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的俠肝義膽,不知深深影響到了多少修煉劍道之人。
後來大秦鐵騎踏破了燕都的城池,姬丹最終也未能登上王位,更不能阻止這次曆史性的重大變革,國破家亡後的燕國王室,為了悼念與銘記這位壯誌未酬而身先死的豪情太子,
最終把氏族的姬姓,修改成了燕姓,以國號為姓氏,用改姓來代替殉國,時刻提醒著氏族後人要團結一致,同氣連枝,切勿忘亡國之恥。
“燕家氏族,曆經古今兩千多年,可以追溯到當年的燕國,而燕國尚武,劍術大師輩出,特別是滅國以後,更是嚴苛守己,自強不息,看來你的這份天賦與執著,是從骨子裏帶出來的,
簡直深入到骨髓,烙印上靈魂,將來不成絕頂高手都難。”
燕家少年燕雲逸,在對華千尋的偷襲試探之後,先是桀驁不馴,不以為然,但再次交手過後,使出了渾身解數,依舊不能撼動對方其分毫,自己還被淩厲的氣劍餘威所震蕩得血氣翻湧,氣息不穩,
也就是這一次越級挑戰,讓他深刻領會到了境界之定義,就算隻差了一個等級,可差之毫厘,卻又失之千裏,他本身就是個神水境的高手,修為早已是金丹後期,雖還未到達巔峰,但通過這次與華千尋的交手,
縱然不能立刻明悟,踏足巔峰,至少也會在精進道路上,覓得一絲光明。在追逐至境的路途上,就好似黑燈瞎火之中獨自行走於懸崖峭壁之上,一旦失足隕落,那便是萬劫不複的後果,一身修為散盡是小,身死道消才是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