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逝世,一時間皇朝人心惟巍,歧途謀權者不斷,建文帝朱允文,大肆削藩,使得江湖武林之中風起雲湧,紛爭不斷,西域蠻狄企圖重卷中原,天下豪傑齊聚,一場大風暴來臨...
三月的雨,夾雜著風,略帶一些寒冷,一場雨後,日落黃昏,一抹餘暉照映在山巔一片綠蔭林中,散落在一個孤獨的少年身上,偶爾陣陣涼風吹過,卷起山頂的落葉仿佛讓少年忘卻了寒冷。少年靜靜地跪在墳前,默默地磕完頭,眼角處流淌著淚水:“爺爺奶奶,孩兒來祭拜你們了,未能送您最後一程,您們的恩情,翎兒隻有永生銘記在心,來生在報”,少年的額頭泛出幾絲血痕,手中拿著僅有的香燭,與少的可憐的祭拜品,就這樣靜靜的跪著,雙膝陷進泥土中,已經近一個時辰了,使得在山上孤寂的他,顯得越發淒涼;少年名叫薑翎,隻有十六歲,從小被遺棄在杏林村東南的一處溪水河邊,被兩位樸素的老人收養,當時他身上包裹的衣衫中有塊錦帕,寫著一個“薑”字,而在他左臂有塊類似羽毛狀胎記,故取名“薑翎”。薑翎自幼聰穎,喜好詩書,凡有所示,便能過目不忘,或許是這命運的不公吧,讓這個原本身世孤苦的少年,卻患有極其常人無法忍受的三陰絕脈症,自幼病難重重,家中幾乎是耗費了所有心血,已是四途麵壁,幾經輾轉,請過不少郎中,也隻是暫緩病情卻依然無濟於事,平時兩位老人生活拮據,省吃儉用,全靠著家裏平時的幾畝地和販賣一些農物,用來糊口,從小到大,村中的成人和小孩,也常都用異樣眼光看他,再加上由於家中負擔過重,薑翎僅僅隻維持了兩年詩塾便輟學了,在他們不遠的七裏鎮上有一位李善人,時常來來到各村附近收購農物,做些善事和接濟,或許是這麼多年,礙於村中的一些流言蜚語吧,一方麵也是為了給家中減輕負擔,薑翎後來便由“李善人“接濟,到雲陽縣李家的一家葉姓親戚藥鋪中,打雜學藝,而李家也是七裏鎮附近鎮上比較有名的大戶人家,在這方圓幾裏,於這一方老百姓村中口碑甚好,當家人李福貴,更是樂善好施,所以村裏人久而久之就給了“李善人”這個稱呼,薑翎到葉伯那裏學醫,也是多年來得到李善人照顧的其中之一;兩老希望能讓他學得一技之長的同時,也能夠醫好他的病症;可惜,好景不長,由於朝廷失權,宦官當道,江湖之中亦是混亂四起,葉伯的藥鋪被當地匪類,欺壓霸占,使得原就本岌岌可危的藥鋪不得倒閉,薑翎隻有無奈離去…而就在去年寒冬,兩位老人也最終因為困頓操勞,相繼病故……事後一個月,薑翎才從李富貴口中得知此消息,連夜趕回,如今這一幕,正是如此淒然場景,薑翎擦了擦臉頰的淚水,捧起一把黃土灑落麵色悵然,瘦小的身子緩緩起身,默然的走向山頂,抬頭望向遠方,夕陽映著他略帶稚嫩的臉,在黃昏下略顯憔悴,蕭瑟的寒風吹動他單薄的衣衫,落葉颯颯飄過,四周一切都那麼無聲寂靜,仿佛周圍一切都將他的忘記,就這樣站著……他已經忘卻了寒冷,因為沒有人知道,還有什麼比一個失去世上唯一親人的少年的心更冷,更可憐的是從自己出生開始,就注定自己的親生父母無緣已見,這或許是上天對薑翎命運孤苦的他一番捉弄,此刻,他望向遠方的山水,雙眼充滿著迷茫、眼中深藏著不甘與不舍,迷亂的腦海一種淒涼之意彌漫在自己心頭,“如果這就是命運,如果這一切不是注定,望著這茫茫天際,淚眼模糊飄落,此刻心中有種說不出的孤寂...混亂的思緒,無數個念頭在腦海盤旋,掙紮、無奈,彷徨,讓他有種想縱身一躍的衝動,漸漸的眼前仿佛浮現了爺爺奶奶生前慈祥的笑容,曾經的時光,在多少個日夜中眼中寄予的肯定和希望…許久薑翎閃爍的目光漸漸平靜,眼中多了幾許堅定;握著緊握著錦帕,和一個粗略的布袋,帶著一抹天地中永恒的暮色滄桑,迎著夕陽,向山下走去,晚風撩動衣衫,彩霞映在他單薄身上,拉著他孤獨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