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笨蛋有錢人的資格測驗(2 / 3)

一輪小測試結束了,你早已開始了你的反思之旅!你會發現那些笨蛋有錢人也並非一夜暴富的神話,在很多生活細節上,他們都與你有著不一樣的選擇方式!不是神決定了我們的財富命運,而是我們自己從開始到現在每一步所作下的選擇。

★認識你自己,這是實現任何目標的第一步

聰明人總是習慣這樣的方式:用最少的付出去獲得最大的回報。他們麵對考試,懂得怎樣去歸納總結,怎樣去分析試卷,怎樣去分配時間;他們麵對工作任務,懂得怎樣去發現問題,怎樣去揣摩領導的意思;他們麵對生活,懂得怎樣圓滑處世,怎樣去博取同伴的歡心。所有這些能力,都是很多人希望能具有的。

但問題在於,生活是一個整體,它中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有些聯係是我們所感覺不到的。當你習慣了總是在“尋找最少的付出,獲取最大的回報”時,可能就會因此而失去了對待生活的虔誠。所以,生活中的精明人總是發現上司沒有自己聰明,發現身價億萬元的公司老總智力一般,發現生活比自己幸福的左鄰右舍其實能力平平。那麼,你是否反思過:對於創造財富、實現目標來說,聰明本來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隻是我們人為地誇大了它的作用。

你可能已經十分聰明了,因為你總是懂得用少的付出得到大的收獲,但你是否反思過自己可能過於吝嗇於那份聰明?他們談論人的潛能,而人的潛能主要是指心理能量,即大腦潛力。許多事實表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從生理角度而言,人的身體潛能存在一個限度;但是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心理潛力卻是無法想象的。

思想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人生命題。一個玻璃杯,裝了半杯水,積極的人會說玻璃杯是半滿的,而消極的人則會說玻璃杯是半空的。

所羅門說:“他心怎樣思量,他的為人就是怎樣”。這即是說,人們相信會有什麼結果,就可能有什麼結果,人不能取得他自己並不追求的成就。

蘇埃爾·皮科克說:“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積極主動地認識自我,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及控製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所處的地位與環境並不能確保他的將來,他必須首先在自己心中決定自己是否想得到它,自己有沒有信心去得到它。有了這樣的決定和認識,獲取財富的未來就並非難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用一種樂觀的態度和用一種悲觀的態度去看同一場戲,所得出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首先擺好你的心態,認清你內心深處對財富的渴望,而後去反思你的思維與行為,看清楚距離,才知道需要走多遠!

自我問號一:你自信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強者嗎?

你可能認為自己已經很聰明、很強大了,但那個笨蛋比你還強大,此時,你應該首先勇敢地向自己質疑: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強者?我難道隻具備為別人打工的能力?

美國億萬富翁、工業家安德魯·卡內基說過:“一個對自己的內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對他自己有權獲得的任何其他東西也會有支配能力。”當我們開始用積極的方式思維並把自己看成成功的有錢人時,我們就開始成功了。

要記住,誰想收獲成功的人生,誰就要當個好農民。我們絕不能僅僅播下幾粒積極樂觀的種子,然後指望不勞而獲。我們必須給這些種子澆水,給幼苗培土施肥。要是疏忽這些,消極思維的野草就會叢生,奪去土壤的養分,直到使莊稼枯死。照看好生機勃勃的莊稼,及時除去野草,努力走向你遠大的目標。

自我問號二:你所做的正是你一直想要做的嗎?

許多人總是選擇等到自己有了一種積極的感受再去付諸行動,比如做個富翁是個有距離的目標,總該等到全部籌備好才可以去做,殊不知從來就沒有“準備好”這個概念。想做有錢人,就要學會積極地強化自己,哪怕心甘情願做別人眼裏可笑的笨蛋。積極行動會導致積極思維,而積極思維會導致積極的人生態度。態度是緊跟行動的,如果一個人從一種消極的心境開始,等待著感覺把自己帶向行動,那他就永遠成不了他想做的積極思維者。

自我問號三: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你是否開發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你怎麼看自己,這很重要;你如何看周圍的環境,這很重要;你如何看世界,這很重要。你眼裏的自己,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你眼裏的世界,便是真正的世界。

有一個小故事:

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旁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這個小鎮,看到了老人,他停車打開車門詢問老人:“這位老先生,請問這是什麼城鎮?住在這裏的是哪種類型的居民?我正打算搬來居住呢?”

老人抬頭看了一下陌生人,並且回答說:“你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的人們,是哪一種類型的人呢?”

陌生人說:“我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住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們住在那裏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所以我們打算要搬來這裏居住。”

老人回答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我們鎮上的人,也跟他們完全一樣。”

不久之後,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這位老人詢問同樣的問題:“這是哪一種類型的城鎮呢?住在這裏的是哪一種人呢?我們正在尋找一個城鎮定居下來呢!”

老人又問他同樣的問題:“你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的人們到底是哪一種類型的人?”

這位陌生人回答:“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的太太和小孩子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比我以前居住的地方更有發展機會的小鎮。我很不想離開那個小鎮,但是我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說:“你很幸運,年輕人。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們那裏完全相同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再重複一次:你怎麼認為——這的的確確是一件重要的事!

自我問號四:從最小的感覺開始——你遇事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被動的?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假設:

假如你最近有了一些不順的遭遇,而某日恰好遇到了某某人,你們剛剛開始談話,你就說:“我最近很倒黴,特別鬱悶,真是太糟了。”這時你的意思是:

A。你是在說:我需要同情。但是人們並不對那些要求同情的人真正付出同情,反而往往對那些自己堅持吃苦、臉上帶著微笑的人,送去敬佩的同情。

B。你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但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總是把焦點放在談話對象上的,他們習慣傾聽別人,然後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C。你離痛苦的代言人身份很近了,如同魯迅小說《祝福》裏的經典人物祥林嫂,變成人們極欲避開的對象了。訴苦就等於是把你自己心裏的痛苦,轉移到別人身上,人們並不喜歡接受別人的痛苦。早在古希臘就有尋找快樂、避開痛苦的哲學,從古至今,人類都是趨向於尋找快樂的群體。

D。你一旦說出“我覺得很倒黴”,就會真的使你自己“很倒黴”。言說是對思想的肯定,是思維從你頭腦裏出來並付諸實踐的最後一關,所以,理性地處理你的嘴和你的感覺之間的關係吧!

但是,換一種思維,假如你並沒有把那些不順利的遭遇放在心裏,沒用讓他們影響你正常的心態,你說,“今天天氣真不錯,我最近身體狀態特別好”,那麼:

A。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你總是能把陽光的一麵送給人們。人們都很喜歡這種調兒,也很喜歡分享跟你在一起的那種愉悅。

B。你確實會感到那些倒黴事絲毫影響不到你的發展,這就是自我暗示時的作用。

思想如種子,一種思想如果進入一個人的內心,就會盤踞成長。如果那是一粒消極的思想種子,自然會生出消極的果實;積極的思想種子,則會生出積極的果實。每天你都有機會聽到好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對你訴說他們的不幸,說那些令他們心緒不寧的事。有的人可能會抱怨種種病痛——頭痛、背痛、腰痛或胃痛;另一些人抱怨不幸的事件,諸如“我工作過多”,“我過度疲勞”等一些不符合自己精打細算生活的瑣屑之事。他們,是否包括你?整天用一種不祥的陰影籠罩著自己,盡管這些問題其實既沒那麼重要,也沒那麼具有傷害性。

所以,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幽靈,困擾自己前進的腳步!

自我問號五:你是否認為做事先想到如何幫助別人是傻瓜才做的事?

做事先想到如何幫助別人,你一定很少這麼思考問題,因為你習慣了以自我的小目標為核心。換句話說,你的眼光隻看到了眼前的那點利益,更長遠的路上,隻有你先考慮為別人,你才能從別人那裏獲得你想要的財富!沒有人會願意平白無故地付出,你也是一樣,你為別人付出,才能得到別人的回報;而你的客戶,隻有先得到服務,才會掏出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