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曾經我們稱之為科幻的東西,如今已有很多變成了現實。同樣現在科幻的核心要素——智能機器人,在不遠的未來也將成為現實。
當機器人擁有和人類同級別,甚至是遠超人類的智能,世界會變成什麼樣,誰也不得而知。對此,我們即滿懷期待又充滿恐懼。
超級智能到底何時會降臨,誰也無法精確地把控。也許這會遙遙無期,像許多科學預言一樣成為笑談;也許它轉瞬即至,不經意間你已身臨其境。
拋開諸多的束縛,科學家們做著大膽而細致的猜想,他們從事物發展最一般的規律出發,用指數增長的模式來推測超級智能可能降臨的時刻,而最終時間被鎖定在了2050年,而這一年也被科學界稱為奇點時刻。
我不去深究奇點時刻的對與錯,早與晚,因為誰也沒有能力去界定它的對錯,而2050年也不是一個過於遙遠的未來,現在年紀不足50歲的人大部分都有機會去親眼見證那一神跡,我們隻需要靜靜地等待著。
但等待讓我變得狂暴而焦躁,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未來的樣子,於是懷著嚴謹的態度,分析著各種科技的成長速度,揣摩著世界金融政治的相互博弈,以及溫室效應和環境變遷,我盡全力去構建一個接近真實的2050年。
然而隨著我思考的越來越多,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人類是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的?
意識是什麼?
智能的本質是什麼?
世界到底是如何進化和發展的?
智能機器人是如何思考的?
未來的世界足夠安全嗎?
當機器人足夠聰明以後世界到底會怎麼樣?
……
隨著思考的深入,我也漸漸看到了人類無法改變的宿命,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無力而蒼白,我更希望自己徹底的錯了。我這麼說,並不是在故作矯情。
我們可以一起去思考那些問題,思考人類的未來,思考的多了,也許未來就會變得不一樣,而在此我先拋磚引玉的來回答這些問題,希望這能夠給你們帶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人類是怎麼感知和理解世界的?
人類的感知理解世界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係統,就是感知係統(感官),和運算係統(大腦),執行係統(身體)。
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基於我們的感官,我們無法感知的也就是無法認知的。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唯心主義,但其實不是。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是主觀的,主觀的意識並不能影響客觀存在的世界,卻可以影響我們主觀感受到的世界。所以每個人感受到世界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通過眼睛,鼻子,耳朵,皮膚,味覺等感知器官不斷地收集外界的數據,並將其輸入大腦,這是我們理解世界的起點。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借助工具來一定程度來拓展我們的感知能力,比如顯微鏡等,但即使是拓展感知能力,也是基於基本的感知係統。
大腦是人類的運算係統。人類大腦處理的,是經過感知係統處理過的數據,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是以電信號和神經遞質的形式存在並傳遞,類似於電腦的晶體結構。
所以本質上人腦和電腦非常相似。當然在內部結構上人腦和電腦還有很大的差別,神經元的形狀和結構,神經遞質不同成分都可以作為一個特征量,而電腦的晶體結構隻有開合關兩種狀態,缺少了很多的靈活性。
人類認知一個事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認知了這個事物,而是認知了對這個事物的在感知係統裏的數據。
人類認知活動的進行主要依靠前後數據的比較以及關聯性。舉個例子,你教嬰兒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嬰兒並不知道爸爸媽媽的具體的含義,隻是簡單的模仿。在不斷的模仿過程中,把爸爸這個詞語和你這個人進行關聯,以至於後來再次見到你的時候,他會叫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