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十一二歲,脖子上掛著一枚碧綠玉佩,身穿灰衣的清秀少年,站在崇山峻嶺之間,昂頭望去,隻見大山雄奇險峻,奇峰雲立,連綿不絕的大山,好像滔滔不絕的江水,由西向東,奔湧而至,綿延數千裏,奔騰不息,氣勢極為宏大。一般人站在這連綿不絕的山脈之間,都會由衷地感受到天地自然的偉大,人類的卑微與渺小。在此情此景下,所有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對天地自然,產生膜拜畏懼的心理。
有一位聖哲說過:每當我想到兩種事物,都會肅然起敬,心生敬畏,這兩種事物這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說的大概也就是人類對於天地自然那偉大力量的畏懼敬畏之心。
“終於到了,終於到了,這裏就是六雲山,整個大陸的修仙第一宗門——六雲宗的宗門所在地。”清秀少年喃喃自語道。
清秀少年名叫程天藍,是一名孤兒,自小由一名老人撫養成人。老人自小傳授了程天藍一種名為心齋訣的獨特法訣,以鍛煉程天藍的精神。
在程天藍九歲的那一年,老人病逝,在老人彌留前,他囑咐程天藍要到六雲宗,修煉仙道。老人死後,程天藍為老人守孝一年,然後就收拾行李,來到了六雲宗的宗門所在地——六雲山,準備參加六雲宗的入門考核。
“對,小藍,我們終於到了,這裏就是整個大陸修仙的第一聖地——六雲山,六雲宗的宗門所在地。”程天藍閃出一名十七八歲,濃眉大眼的青年,連聲附和道,言語中也是頗為興奮。
這名青年名叫袁文章,跟程天藍一樣,也是來參加六雲宗的入門測試的。
程天藍與袁文章在路上相遇,兩人相談甚歡,又是要到同一的目的地,便一同結伴前行。
袁文章伸出右手,拍了拍程天藍的肩膀,手指雄奇峻偉的六雲山,微笑道:“程天藍小兄弟,你應該是第一次來六雲山吧,為兄雖然跟你一樣,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不過,雖然為兄是第一次來六雲山,但為兄自小喜歡看各種山川地理誌,又愛聽各種奇聞異事,因此對於這個天下第一宗的宗門所在,知之甚祥,就讓為兄來向你介紹一下。”
一邊說,袁文章就滔滔不絕地向程天藍介紹起六雲山脈的情況。
六雲山脈東西長數千裏,其中主峰有一百零八座,東麵是太思山,西邊是少思山,它的主峰,有數千米高,氣勢極為博大,就好像一個橫躺著的巨人。曾經有人描述過,說六雲山就猶如一條盤臥著的巨龍,這個比喻,很好地描述出六雲山的獨特特征。
太思山,是六雲山東麵的山峰。太思山一共有五十座山峰,六雲宗人在太思山的山峰中,建立了道觀,供六雲宗的外門子弟在這裏起居修煉。
少思山,一共有五十八座山峰。這裏是六雲宗內門子弟的修煉之所,其中主峰有五座。六雲宗內門最主要的五脈子弟,就是在這裏潛修,傳承六雲宗的絕學。
袁文章一路繪聲繪色地描繪六雲山的景色,六雲宗的狀況,程天藍則是默然不語,隻是專心聽袁文章的介紹,同時把聽到的一切,默默地記在心裏。兩人一個說,一個聽,在不知不覺間,袁文章與程天藍兩人,已是來到了六雲山的山腳之下。
一座五人多高的豐碑,穩穩矗立在大石之上。豐碑上麵,用龍飛鳳舞的行書,書寫了三個大字:六雲山。三個大字仿佛炊煙水波一般飄渺虛無,又好像潛伏巨龍在海上跳躍而出,有畫龍點睛,一飛衝天的氣勢。豐碑之旁,是一道三米多寬的石梯,一路而上,直指峰頂。
看著豐碑之上,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袁文章濃眉下的大眼睛裏,流露出濃濃的崇敬神色。
他對著豐碑上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躬身拜了三拜,程天藍見他這樣,也學著他的樣子,躬身拜了三拜。
袁文章對著程天藍解釋道:“這豐碑上的三個大字,是六雲宗史上成就最高,有天下第一人之稱的天道真人所手書。六雲宗原本隻是一個小小的修仙門派,卻在五百年前,突然冒出了天道真人這個萬年不出的絕世天才。他不僅把六雲宗之前傳承的修煉仙訣,修煉到絕頂,還遊曆各地,學習各種修煉法訣。終於在他百歲那一年,他把各種法訣融會貫通,集各家法訣於一爐,創造出一門獨一無二的法訣,使六雲宗實力大進。而他的一身修為,也在這套法訣的幫助下,一舉登上了一個隻能讓其他修仙者仰望的境界。”
“不僅如此,天道真人還介入到世俗事務,幫助大齊朝的太祖,統一天下。而最讓人稱道的是,在輔助太祖建立好新朝的基業後,天道真人沒有貪戀世間的權力,而是功成身退,繼續遊曆九州,增長閱曆。晚年,他又隱居在少思山中,專心修煉。那時的他,功力已經是公認的第一,卻還是如此勤修,直到跳出凡間,飛升仙界。如果我這輩子,能有他百分之一的成就,我就無怨無悔了。”
一邊向程天藍解說著,袁文章一邊領著程天藍,登上了六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