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首輔心思(2 / 2)

而是朱章遠明白秦構之所以這麼說無非是明白,這份旨意攔不住,涉及內閣,如果內閣大員壓著聖旨不發,那麼內閣恐怕不是非議,而是必會要被都察院彈劾,到時候會不會引發內閣大調整誰也不好說。

其次是聖旨提到調查案件的主審三人,首先寧安王李璛雖然剛剛出閣,不知道行事作風,但宗室子弟對於“聖旨”還是“中旨”實際上是一樣的。

其次是都察院的左都禦史高剛峰,大亓都察院的左都禦史雖然隻有正二品銜,但是都察院卻和其他一些機構不同,不受內閣領導,獨立於內閣之外,和內閣、五軍都督府、錦衣衛、內侍省等一樣,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

當年紹隆帝的皇子剛死,前有鄉貢進士上書“擇宗室之賢者,使視皇太子事俟,皇嗣之生,退居藩服。”後來那名鄉貢進士說被逐出國門,但不久就莫名其妙就被大盜所殺,大家都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下高剛峰依然上書“望陛下於良字行內遴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以待皇子之生,退處藩服”,更是紹隆朝第一個喊出從要太祖後裔遴選皇嗣的。

高剛峰和京都府尹宋希仁都有“青天”之稱,不過和宋希仁相比,高剛峰更過於直接,可謂是鋒芒畢露那種,別說聖旨還是中旨,就算都沒有情況下,按照高剛峰的性格,如果知道京都鄉試出現舞弊案情況下都敢去自己調查,

正是高剛峰這樣的性格,不然按照其資曆來說,恐怕早就不是正二品的左都禦史,而是正一品的大學士了,而高剛峰這種性格還能做到左都禦史的位置,實際上也是機緣巧合加上多方博弈的結果,這個後麵有機會再說。

最後至於刑部尚書的程若恩,可能在乎是“聖旨”還是“中旨”,為了自己不做孤臣的情況下可能也會拒絕“中旨”,但是郡王領銜加上都察院左都禦史的情況下一個刑部尚書就顯得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朱章遠作為主戰派和身為主和派的秦構,平日政見就素有不和,朱章遠看見旨意上要查的是京都鄉試的案件,而京都鄉試之後升入集英殿大學士的範進之也是主和派,查主和派大學士的事情,朱章遠哪有反對的理由。

朱章遠於是看著秦構笑道:“秦相,您是首輔,自然按照您的意思來。”

秦構看著朱章遠的表情,自然也知道朱章遠的想法,無非就是涉及範進之,而某種意義上來說範進之也算自己盟友,如果範進之被查對於自己在內閣話語權肯定有所影響。

但秦構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心裏在盤算能不能趁著範進之可能被查的機會,讓自己的兒子戶部尚書秦授入閣,成為內閣大學士,這樣待以時日可以接替自己成為首輔,況且不論是前朝還是本朝實際上也不是沒有出過父子同時入閣的先例。

隻是不知道作為首輔的秦構,如果能提前得知京都鄉試舞弊案的結果,還會不會這痛快的簽署通過聖旨?還會不會有讓兒子入閣的心思呢?可惜啊,秦構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這世上也沒有後悔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