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之一,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失敗的對外戰爭。1950年6月25日淩晨,在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即“三八線”附近,響起了槍聲。槍聲擾亂了這個民族的安寧。
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並,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對戰後朝鮮的地位做了一些安排。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又提出戰後由大國托管朝鮮的設想。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並很快進入朝鮮半島。美國不願意看到朝鮮半島完全被蘇聯占領,急忙提出美蘇以“三八線”為界,該線以北由蘇聯占領,以南由美國占領。日本宣布投降後,美蘇軍隊以“三八線”為界,分別接受了日軍的投降。
1945年底,美英蘇三國外長達成協議,由美蘇駐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朝鮮建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美蘇雙方在朝鮮統一的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始終未能達成協議。由於冷戰的爆發,朝鮮統一談判於1947年破裂。
1948年5月,南朝鮮舉行單獨選舉,成立“國民議會”。8月15日,大韓民國正式成立,李承晚任總統,定都漢城。9月9日,朝鮮北部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任首相,定都平壤。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國家。1948年底,蘇聯軍隊全部撤離朝鮮,美國軍隊則在第二年6月撤出南朝鮮。
從1949年開始,朝鮮和韓國不斷在“三八線”附近發生武裝衝突,最終釀成全麵內戰。
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勢如破竹。韓國軍隊則不堪一擊。當天下午,美國促使聯合國通過譴責朝鮮的提案。6月26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駐遠東海空軍進入南朝鮮,協助韓國軍隊,直接插手朝鮮內戰。但朝鮮人民軍還是以銳不可當之勢,於6月28日攻占漢城,繼續向南推進。
1950年7月1日,美軍地麵部隊進入韓國。7月7日,人民軍在美國操縱下,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組建“聯合國軍”,幹預朝鮮內戰。這支“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有16個國家派兵參加,由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擔任司令官。
麵對強大的對手,朝鮮人民軍毫不畏懼,迅速將戰線推進至北緯37度線附近。7月7日,人民軍向韓國臨時首都大田地區發起攻擊,7月20日攻占大田。在這次戰役中,消滅美軍一個師,活捉其師長,使美國大為震驚。到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已經控製南朝鮮90%的麵積,將美韓軍隊壓縮在釜山附近的狹小地區。但美軍在火炮、坦克、空軍方麵占有優勢,朝鮮人民軍無法繼續擴大戰果,戰爭呈膠著狀態。
麥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名將,在太平洋戰場取得過許多重大勝利。他在分析戰場形勢後,提出派遣美軍在朝鮮人民軍後方登陸,將人民軍攔腰截斷的作戰方案。具體登陸地點,麥克阿瑟選在朝鮮半島西海岸、離漢城40公裏的仁川港。
他的這一作戰計劃遭到美軍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大家認為仁川港水文情況複雜,易守難攻,登陸難以成功。一位軍官說,如果仁川登陸獲得成功,我們將不得不改寫軍事教科書。但麥克阿瑟力排眾議,指出正因為仁川易守難攻,朝鮮必定疏於防守,恰恰有助於美軍出奇製勝。在他的堅持下,仁川登陸計劃得到批準。
9月15日拂曉,麥克阿瑟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指揮美軍在仁川的登陸行動。上午7時,美軍士兵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順利登上仁川港灘頭,麥克阿瑟無比興奮,他實現了自己的戰役目標。到9月21日,已有5萬餘名美軍登陸,大量物資和裝備也運抵陸上。
登陸之後,美軍迅即向東挺進,抵達朝鮮半島中部的東海岸,釜山一線的美韓軍隊也向北反攻。朝鮮人民軍後方補給線被切斷,腹背受敵,立即處於頹勢,轉勝為敗。9月28日,美韓軍隊重新占領漢城,朝鮮戰場形勢逆轉。
杜魯門總統指示麥克阿瑟繼續北進,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10月1日,韓國軍隊越過“三八線”;10月7日,美軍也越過“三八線”。在美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建立統一的朝鮮。這實際上是使美國侵略北朝鮮合法化。
10月15日,杜魯門總統在威克島召見麥克阿瑟,商討美軍北進後的朝鮮局勢。當杜魯門問麥克阿瑟“中國會不會出兵朝鮮”時,麥克阿瑟說“可能性很小”,他向總統誇口感恩節(11月23日)那天就可以結束戰爭。10月19日,美韓軍隊占領平壤。10月下旬,美軍將戰火燒到中國邊界。
中國一直關注著朝鮮戰爭。6月26日美軍進入南朝鮮後,將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侵占中國台灣島。仁川登陸後,美國空軍又不斷侵犯中國東北領空。中國政府多次提出嚴正警告,美國置之不理。美軍突破“三八線”後,中國政府表示不會坐視不顧美國對北朝鮮的侵略,美國仍然置若罔聞,麥克阿瑟認為那不過是“外交訛詐”。
中國為了保衛國家安全,7月份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以保衛東北邊疆。10月初,中國政府做出出兵朝鮮的決定。10月8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成立,彭德懷擔任司令。10月19日,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和朝鮮人民並肩抗擊美國的侵略。
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發動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到11月5日戰役結束共消滅敵人15000餘人,把美韓軍隊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麥克阿瑟感恩節結束戰爭的計劃破滅了。
但麥克阿瑟對誌願軍的作戰能力並沒有給予重視,聲稱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11月25日,誌願軍向美韓軍隊發動第二次戰役,到聖誕節前,共殲敵36000人,一舉收複“三八線”以北地區,扭轉了朝鮮戰局。美軍遭到慘敗,美國國內一片驚慌。
12月31日,中、朝軍隊向美韓“三八線”防禦陣地發動第三次戰役。1951年1月4日攻占漢城。1月8日將美韓軍隊趕到“三七線”附近,共殲敵近2萬人。
1951年1月25日,美韓集中25萬人的兵力,向中朝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誌願軍入朝的第四次戰役打響。2月17日,誌願軍轉入全線防禦,並向北撤退。4月10日前後,美韓軍隊進抵“三八線”附近。4月21日戰役結束,中朝軍隊殲敵78000人。
當“聯合國軍”重回“三八線”後,英法等國主張在“三八線”停火,通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美國內部則意見不一,杜魯門認為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同意進行談判;麥克阿瑟則叫囂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大陸。4月11日,杜魯門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接任美國遠東軍司令和聯合國軍司令。
4月22日至6月10日,中朝軍隊發動第五次戰役,在50天的作戰中,殲敵82000人,但也付出85000人的代價。戰役結束後,雙方在“三八線”形成均勢,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1951年7月10日,中朝代表與聯合國軍代表在“三八線”附近的開城開始停戰談判,10月25日談判地點移至板門店。這場停戰談判持續了兩年的時間,雙方邊打邊談。美國在談判期間憑借海空軍優勢,不斷轟炸朝鮮,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企圖壓迫中朝在談判桌上屈服。1952年10月8日,美國宣布談判無限期中止。
美韓軍隊的進攻被中朝軍隊一一粉碎,美國不得不於1953年4月26日又回到談判桌前,恢複停戰談判。7月27日,《朝鮮軍事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生效,當天晚上雙方實現停火,朝鮮戰爭結束。以中朝人民的勝利而告終。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場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局部戰爭,作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都超過百萬,被稱為近現代史上五大戰爭之一。
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動用了陸軍的1/3,空軍的1/5和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及仆從國軍隊共200多萬兵力,直接軍費超過200億美元,使用了除原子彈外的所有新式武器,仍遭到了嚴重挫敗。這場戰爭戳穿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的鬥誌。
越南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支持法國在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的殖民戰爭。印度支那是法國傳統的勢力範圍,二戰期間被日本占領。日本投降後,越南、老撾相繼宣布獨立,柬埔寨也於1953年獨立。日本勢力退出後,法國殖民者卷土重來,企圖重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